发布时间:2019-04-19 16:41:4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高善文评此前《30年未有之变局》报告:许多预测不准(2)

  一些研究者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因此重化工业可能仍将高速发展,进而带动投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仍维持在10%左右甚至更高的平台上。

  我们认为至少中国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接近尾声。因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已经实现了从大量净进口到大量净出口的过程。这一进口替代过程的完成表明中国重化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站在了国际技术的前沿,此后这一行业的增长将更多的取决于相对较慢的全球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在2004年从粗钢的净进口国跃升为净出口国(钢材已折算为粗钢)。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行业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这不仅是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较为有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并开始占据海外市场的份额。这表明这一行业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是很难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速的。

  “一叶知秋,异地皆然”。从钢铁这一代表性重工业行业的情况我们可以大体上判断中国重化工业至少加速增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十年的增速甚至有可能比2003年-2007年这一平台有所下降。考虑到中国经济中重工业目前的占比状况及其在经济周期中的先导作用,我们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潜在趋势抱以相对谨慎的态度。

(三)技术进步(三)技术进步

  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考虑到中国处于转轨过程的特别情形,中国的技术进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制度红利,以及后发优势所形成的“追赶红利”。从文献和历史数据表现来看,制度红利释放强度最大的时期是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之后制度红利的释放一般认为已经比较缓慢。

  “追赶红利”的成因是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与技术进步的最前沿国家,例如美国,在技术层面存在非常大的断层,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较高。而这种技术断层可以用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收入差距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度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左右的赶超,随着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收窄,未来十年的追赶红利在趋势上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综合考虑到制度红利和赶超红利的趋势,我们可以对技术进步的前景设定三种情形,最乐观的情形即中国未来十年的技术进步达到过去几十年的长期平均水平;最不利的情形中,我们假设中国已经和美国一样走在了技术进步的最前沿,而美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进步的长期均值在1%左右;在中性情形下我们可以假设中国的技术进步落在这两者之间。

  (四)资本系数

  劳动力供应的抽紧对经济增速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影响,即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弹性的下降,或称资本系数冲击。这一点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容易理解的。一种理解是劳动力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产出在下降,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缩小。

  另一种理解是此前劳动力供应充裕,资本是短边,且资本远较劳动力容易组织,因此资本的议价能力较强。而这种议价能力的优势将随着劳动力供应的抽紧逐步消失。这一点是有鲜明的草根证据的,即2010年以来富士康的工资调整案例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系数和劳动系数实际上表征了初次分配格局。考虑到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资本系数在未来5-10年中出现下降也是具有较大概率的。

  中国2003年以来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资本系数有显著提升,一种估计是该系数从90年代的0.55左右上升至0.76左右。这和劳动份额的恶化是比较一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自身也要求更高的资本份额。根据我们此前的分析,我们认为至少重化工业的加速阶段已经过去了,此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的下降趋势也会使重化工业难以为继。

  鉴于资本系数的负向冲击研究起来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对其也进行了情景假设,一种情景是假设资本系数维持在2003年以来的水平不变,另一种情景是假设资本系数对称式的恢复到90年代的水平,这实际上也对应着一次分配领域劳动收入份额的恢复。

  三、中国经济增速的趋势转折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上述四个维度进行一些合适的数值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中国未来十年潜在经济增速的模拟路径。(关于估算方法与技术细节请参考附录)

  图10中蓝色曲线表示乐观情景下中国潜在GDP增速的预测路径,紫色的虚线表示悲观情景下中国潜在GDP增速的预测路径。在这些情景中,十二五计划期间,即2015年之前,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悲观情况下将下降到6.2%附近,乐观情况下仍将保持在8.9%附近。如果将视野扩展到更远的时期,即未来十年,那么潜在增速将下降到4%-7%之间。

  采用比较中性的假设,在未来五年期间,中国的潜在GDP增速可能会从目前10%左右的水平下降到7%多一些的水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发生趋势性转折的起点。

  四、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风险

  (一)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经验事实

  我们回顾了全球30个主要经济体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经济表现,发现潜在GDP出现中长期下降趋势的国家,其经济增速的下降通常不是平稳发生的。反复出现的调整模式是经济在潜在趋势之上运行一段时间,随后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增速出现台阶式的下降。

  案例一:美国1968年-1981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潜在GDP增速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这一趋势延续较久,直至80年代初期才基本结束。美国经济在这一期间为何会出现潜在经济增速趋势性的放缓,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常见解释有人口结构的变动,技术进步的放缓等;少数解释将之归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部署导致学习成本的上升。近四十年的时间过去之后人们对这一趋势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理解。

  尽管对其成因尚不清楚,但美国决策者们对这一趋势的应对和结果是很清楚的。从事后决策官员的反思来看,当时美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主体可归结为反周期政策。这使得面对原油价格暴涨等外部冲击时,决策者对政策实施的力度与方向很容易发生误判。从结果来看,在这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非常难以控制。

  案例二:美国2002年-2008年

  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2002年之后再次出现中长期的下降趋势。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9-11事件”冲击之后,美国经济的乐观主义崩溃,技术进步和设备投资均有所放缓。

  为了调控美国经济的下降趋势,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美国决策机构挑选了房地产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套政策包括降息、放松监管等。最终结果是催生出一个很难控制的金融泡沫。

  案例三:日本经济的三个台阶

  因为数据获取不易,对于日本,我们可以通过中长期内经济增速的中轴去推断其潜在GDP的大致水平。

  日本二战之后经济呈现非常明显的三个台阶:二战结束至1970年之前是年均经济增速接近10%的高速增长时期;1976年至1990年是年均增速5%左右的“多样化”发展时期,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消费电子等高附加值行业转型;1994年至今处于年均增速1%的第三个台阶,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因去杠杆、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负面因素影响,显得步履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增速的下降是以台阶式跳跃的方式完成的。与美国的情况类似的是,在70年代初第一次“跳台阶”之前的近十年时间中,日本的通货膨胀长期维持在5%这一较高的水平附近,其原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在60年代初期跨过刘易斯拐点,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并产生工业、农产品(6.270, -0.02, -0.32%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