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5 20:23: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年轻人相亲屡战屡败,这个锅“消费升级”得背(4)

新消费又是什么,再举一个例子。

笔者是个球迷,但是一直没有买会员付费看球。你让我花500多块买一个英超的会员包,那相当于让我直接捐款。第一,我没时间看那么多比赛,第二,很多球队的结果我也不关心。

后来有一次和苏宁的副董事长孙为民聊到这个问题,他说他们的PP视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后来有了一些变种的产品,比如单场付费,比如,球队会员产品,就是只买一只球队的会员。

笔者不是给苏宁做广告。但是从这个例子诸位可以发现,作为一个老牌零售商,苏宁设计体育会员产品的做法很多和零售业的通行做法类似。

比如,把产品化整为零。以前超市卖大包装,现在小包装、预处理的产品越来越流行。再比如,重新定位人群。不看球的人以为球迷就是一个“群”,但实际上,不同的立场导致球迷间的冲突并不少见。这也是球队会员逻辑的来源。

过去,零售商定位人群,是按照自我的逻辑来定位。最早的逻辑就是地理位置,5公里也好,3公里也好。在这个范围内的人群,都是我的客户。后来电商崛起,电商定位人群的本质逻辑,是品类。比如当当网最早卖书,那么至少上这个网站的都是爱看书,一年固定有图书消费的人群吧。

问题是,这些玩法,现在都不那么灵光了。所以才有了新零售,新零售在2017年表现最突出的是新消费场景的塑造,比如盒马鲜生、小米之家为代表。新零售的这些做法,优点在于抓住了市场空白点,切分出了新的赛道。但是新零售目前看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

一句话,新零售更聪明的抓住了当代消费者的一些新的共性问题,但是面对个性化的需求仍没有更高明的解决方案。

新消费的特征之一,就是小众的消费需求崛起。个性问题重于共性问题。

这种小众消费,其着眼点可能不完全是消费能力,更多的是消费人群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能来自社会地位阶层,也可能仅仅来自个人(小部分人群)兴趣,个人审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最终是找到精神层面的共通和安全感。比如,无印良品、宜家、迪卡侬以及这两年很火的品牌全棉时代,背后其实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可。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