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1 01:31:4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连锁传导效应待解(图)

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连锁传导效应待解(图)

近几个月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成为近期金融市场的重要话题。违约事件的主角多为民营企业,包括不少大型企业和A股上市公司。

从之前的富贵鸟,到最近的中安消防等等,违约不按时还款的企业。据公开统计,涉案总金额超过130亿元;相比之下,2017年同期仅有9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总规模为72亿元。

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要警惕融资依赖型企业的信用风险,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相对薄弱的企业可能受到影响,密切关注信用风险的连锁传导效应。

债券违约频发

就在5月7日,据媒体报道,*ST众安发布公告称,因未能按时归还多笔应收账款导致流动性不足,公司“15众安消”公司债券发生违约。同日,凯迪生态发布公告称,“11凯迪MTN1”应于2018年5月5日还本付息,截至付款日,其未能按约定筹集到足够的偿债资金,“11凯迪MTN1” MTN1”无法按期全额偿还。

对于本轮债券违约频发的原因,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林向《华商报》记者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债务规模非金融企业部门占比较大。根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已达159%,偿债压力较大。

二是外部再融资环境收紧。严监管环境下,银行表内授信额度收紧,表外非标项目受控;债券融资方面,由于金融监管从严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低等级债券普遍不被看好,投资者持有认购势头较弱。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薇也认为,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是信用违约的重要原因,信用收缩下再融资压力加大可能加速信用风险暴露。

“从信用债违约的原因来看,大部分信用债违约与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有关。今年一季度,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恶化。在大背景下信贷紧缩,再融资压力加大,加速信用风险暴露,这也是民营企业和部分资管产品违约较多的主要原因。赵薇解释道。

那么,与 2017 年相比,今年的债券违约情况有何不同?

李奇林向记者分析,与2017年同期相比,今年债券违约的规模和主体都增加了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爆发、突发性。仅5月份,已知的信用风险事件就不少于5起。一些现有事件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超出了预期。

二是范围广。除了信用债,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公司也多次遭遇还款困难。此前,刚刚换代的传统资管产品也承压。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新增违约数量远超去年同期。据中证建投统计,截至5月14日,2018年共有17只债券违约,违约规模合计145.7亿元;而2017年同期仅有9只债券违约,违约规模共计72亿元。从新增违约人数(不含往年违约的)来看,2018年初至5月14日新增违约人数6人,而2017年上半年仅有2人,仅全年8个。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违约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延续了2017年的特点。中信建投的数据也显示,2017年新增违约企业8家,其中民营企业5家,集体企业1家,外商独资1家企业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特征,1家中外合资企业。2018年以来,新增违规的6家中,民营企业占4家。

在中证建投宏观与债券研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看来,这与当前民企经营形势弱于国企、融资约束更强有关。

投资者应注意风险防范

本轮债券违约对债市有何影响?赵薇表示,短期内,经济预期恢复、信用违约等因素可能干扰市场,交易难度加大;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特征,在基本面驱动下,债券市场将回归低速增长。近期经济预期恢复,进出口数据大幅超预期,叠加原油价格大涨,债市出现回调。一级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增多、竞价不尽如人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表现。

近期,国际原油连续上涨引发市场关注:WTI原油突破72美元/桶关口,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80美元/桶整数关口。

在他看来,短期基本面仍可能干扰市场,债市或呈震荡格局;同时,信用风险敞口可能因信贷紧缩而加速。但从中长期来看,信贷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不过,未来的赎回仍可能面临挑战。海通证券首席宏观与债券分析师姜超也指出,违约潮可能还只是刚刚开始。

他表示,债券方面,资金由表外向表内转移和向净值型资管产品转型,伴随着信用风险承受能力下降,净融资难度加大。显着增加;表内贷款还受到资本、行业政策和风险偏好的影响。除非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否则短期内可能难以弥补再融资缺口。从低级别债券的期限来看,3、4月份的峰值已经回落,但从8月份开始将再次回升并继续处于高位,赎回仍面临挑战。

李奇林同时指出,在从严监管、从紧信贷的金融环境下,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相对薄弱企业将继续受到冲击,预计2018年全年信用风险或将持续。

因此,必须防范债务风险。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李奇林告诉记者,“对于投资者来说,在采用优惠券策略时一定要谨慎,除了典型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外,对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主业不好的公司也要特别提防。” ,并有高负债率、盲目追求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严重依赖外部融资渠道,在信贷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风险事件。”

同时,他也指出,对于企业来说,未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发挥工匠精神,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业。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