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7 23:38:5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

2013年8月,我们在《政策迎春风,瓶颈未解》中提到,“降低发卡行次级贷比例刻不容缓”。 此次公告有哪些变化? 该公告为发行人的风险自留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2012年5月,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通知》,要求“发起人持有各资产等级比例最低的资产原则上证券化。少于每项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 5%。” 显然,本次公告赋予了发行人风险自留行为更大的灵活性,发行人也可以持有所有种类的证券,并且每类证券的持有比例相同,发行规模合计不低于5%的发行规模。 %。

影响在哪里? 发起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缓释作用大大增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已经消除。 此前,由于未评级次级档的风险权重高达1250%,如果银行持有次级证券不低于发行规模的5%,银行只能放慢发行量的37.5%(1 -5%*1250 % 的资本。 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缓释作用根本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 此前,自留增发5%次级比例过高,长期以来一直为市场各方所诟病。 通过这项规定,风险缓释的效果将大大提高。 例如,假设高级A、高级B、次级证券分别占80%、12%、8%,风险权重分别为20%、50%、1250%,原计算持有5%次级证券的风险加权资产为62.5%,而目前仅为6.1%,大幅下降。

但更合理的做法是,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完全交给市场行为,或者约定较低的低等级证券持有比例,比如持有次级证券占发行规模的2%等。我们理解持有优先级证券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风险分担和风险自留的作用,对于约束发起机构的行为意义不大。 目前,次级证券是发起人获取留存收益的主要方式,其自身也有持有部分次级证券的动机。 不过5%的总持仓限制还是会让鼻祖相当纠结。 持有全部二级档会降低风险缓释效果,而按比例持有每档证券则会降低留存收益和融资效果。 特别是二级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信用利差非常窄,资产池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级证券的融资成本,成为新问题。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产,对信用风险进行重新分类,为发起方实现风险缓释。

该公告取消了对风险缓解的大部分限制。 然而,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非常平坦甚至倒挂。 由于资金紧张、短期收益率偏高,低等级信用债的信用利差反而被压缩,风险溢价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较之前大幅增加,存量资产银行转让过程中的留存收益(次贷收益率)大幅缩水,成为新的制约激励因素。发行人。 特别是目前正在开展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旧优质贷款资产池的加权平均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级证券的高发行率。 降低。 以民生2013一期为例,资产池平均加权贷款利率为6.84%,而13民生1A和13民生1B的发行利率分别高达6.75%和7.5%,加权平均贷款池利率仅为6.84%。 从中介费等方面看,二级档收益率或发起人留存收益堪忧,给发起人的持续资产证券化运作带来新的挑战。

政策鼓励和银行自身转型需求,引发了保荐机构参与试点的浓厚兴趣。 在盘活存量的大环境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规范方式,受到监管部门的鼓励。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从资产控股银行向金融交易银行转变,从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到提高资产周转率,降低资本消耗。 对资产证券化的态度会更加积极。 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资产负债表上的授信额度和资金充足率空间,进而将资产负债表上更多稀缺的信贷资源配置到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率。 此外,在存量贷款银行证券化过程中,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之间的鸿沟被打通。 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信贷资产的偏好和再定价过程可以反过来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选择和贷款定价。 ,并将资金投资于更具经济效益和活力的企业。 因此,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价格发现机制,会倒逼银行优化前端信贷供给。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等媒体披露,新一轮3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 在试点范围内,管理层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由“额度控制”转变为“余额管理”。 基于以上原因,银行参与试点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不过受制于二级市场环境,大范围的推广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上所述,受制于二级市场环境,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成为新的制约因素。 不仅如此,与非标等所谓“低资本消耗”业务相比,资产证券化受制于审批流程、信贷资产周转效率低、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等诸多限制。发起人的综合收益有限。 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比较复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群体比较狭窄。 短期中期票据、政策性银行债等标的是有力的替代产品。 除非良率得到补偿,否则产品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从以往经验来看,银行仍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大的“实际”需求群体,理财、券商、保险等占比较低,风险并未真正从银行体系转移。

交易所发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需求群体的问题。 如果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够在交易所发行,交易所市场的个人和QFII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群体,潜在需求群体有望扩大。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群体的增加、质押式回购融资等问题的解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接受度有望提升。 但考虑到银行资产体量庞大,潜在需求群体仍亟待开发。 另外,即使是在交易所交易,证券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依然很难太好,流动性溢价依然会过大。 而如果“刚性赎回”不被打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率仍将面临来自理财产品、信托等产品的激烈竞争(当然很多理财产品和信托都有最低限额)。 此外,交易所交易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观察。 如果能够实现跨市场托管和交易,投资群体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而如果只是交易场所发生变化,投资群体甚至会因为银行资金不足而变得更窄(好在银行理财已经获准进入交易所市场)。 我们认为,放宽对需求群体的限制资产证券化. 基础资产,允许资产证券户进行回购融资等,鼓励产品创新,可以提升产品吸引力,打破需求瓶颈。

整体来看,对信贷资产证券发起人不乏激励资产证券化. 基础资产,此次公告也增强了风险缓释效果,但市场环境成为新问题,规模化发展机遇仍需把握等待。 2014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速度有望略有加快,但难以给予过高预期。 未来若配合银监8号、9号文件治理非标及同业业务,加之短期利率下行,标准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速度有望提速进一步加速。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