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4 17:40:4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PPP落地金融机构“不买单” 好比无人光顾怪顾客抠门(2)

唯有谨慎的金融机构显得格格不入。很多时候是地方政府大张旗鼓的招标,咨询机构秒出方案,实体企业蜂拥投标,最后到了金融机构这里纷纷搁浅。近期的一个事件颇具代表性,成都路桥不惜承担500万违约金终止了一个82亿的PPP项目,核心原因正是过不了金融机构这一关,这很可能成为一个趋势,大量曾经热炒的PPP项目可能因为融资难而关门大吉。

2忍辱负重的金主

项目落地难真的是因为金融机构太抠门?显然不是。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有权利做出投与不投的选择,这是市场化的最基本原则。之所以大部分机构投出不信任票,是因为PPP项目本身存在问题。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如果把PPP项目比作餐厅,那很多餐厅实在是让人下不去手。

第一,餐厅环境不好: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监管机构九龙治水,政策存在冲突。PPP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上位法缺失,现存的多为部门规章条例,层级较低,法律效力不足,且九龙治水的情况下,很多部门的政策存在冲突之处。比如,之前鼓励政府购买模式,结果87号文又紧急叫停,让很多金融机构措手不及。二是契约意识匮乏,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履约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对金融机构保障机制尚属空白,缺乏完善的收益保障和退出保障机制,金融机构利益无法保障。

第二,配套服务不全:PPP是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但公共服务领域的很多配套改革严重滞后。PPP作为一项重要的投融资机制体制创新,可突破市场垄断,放开市场准入,让市场主体成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力,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PPP配套改革还未跟上,对社会资本放开的领域有限,存在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同时配套政策还在制定中,尚不到位,使社会资本参与时十分被动,制约PPP发展。如市政公用相关领域价费体系较为模糊,下游价格改革不到位,多由政府定价,还未形成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加上财政补贴机制尚未完善,影响社会资本投资回报的合理测算。

第三,食材品质不佳: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方政府只想甩包袱,不愿意把好项目拿出来。中国用不到3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PP市场,财政部入库16万亿,发改委推介三批项目6.37万亿,加上未入库项目,保守估计可达30万亿。但是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优质项目不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基层政府不舍得把“含金量”高、收益率高的“好”项目拿出来做PPP,而把一些资金来源少、回报率低的项目上报做PPP,预期收益率一般在6%左右,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二是负责PPP项目方案设计的咨询机构专业能力良莠不齐,PPP中介服务市场鱼龙混杂,很多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难以做到客观中立,切实为项目质量把关。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可参与的项目有限,且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对项目质量进行甄别。

第四,厨师厨艺不精:社会资本多倾向于赚钱短期工程利润,长期运营能力不够。PPP项目大多包含了工程部分,施工企业不可或缺,也是提升PPP项目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但是现阶段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多为大型央国企建筑企业,参与PPP的最大动力是赚取前期相对丰厚的施工利润,倾向于建设期满后退出,不参与项目运营阶段。有的央企参与PPP项目时甚至明确提出“三不原则”——不出资、不占股、不增信。这对于金融机构明显是不公平的,获得的收益率偏低,但几乎承担全部的风险,收益风险不太匹配。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