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5 16:15:0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资本补充工具将添新成员中行拟发行不超400亿元永续债

资本补充工具将添新成员中行拟发行不超400亿元永续债

以上音频技术来自:讯飞音响

困扰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问题取得新进展,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将加入新成员。

央行官网今日发布消息,12月25日,金监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推动永续债尽快发行有关问题可能的。这是自本月20日召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后仅5天,财委办公室召开的首次重要会议。这份50字的声明,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监管层正在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来补充资本金。目前,银行的外生资本补充工具主要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永续债的加入,意味着资本补充工具箱又添了新成员。

金监会公告后,传来永续债即将落地银行的消息。据外媒报道,中国银行拟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永续债,有望成为首批获批机构。据中国证券公司记者了解,中国银行已经开始研究筹备发行永续债的问题,预计很快就会推出,境外发行也在考虑之中。

之前银行考虑过发行永续债。今年4月6日,哈尔滨银行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本行其他一级资本。这被外界视为第一家公开披露将使用创新资本工具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银行。

事实上,受监管要求提高授信要求、表外融资回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2018年底全面达标等监管要求影响,银行资金“缺血”加剧。

近年来,各类资本工具发行较多。据中信证券最新统计,2018年初以来,A股上市银行累计完成资本补充5315亿元(定增及IPO实现1080亿元,优先股1025亿元,二级资本债券3080亿元,可转换债券 130 亿),已公布但仍在进行中的规模为 7447 亿(定增 352 亿,优先股 3310 亿,二级资本债券 1305 亿,可转债 2460 亿)。

据测算,目前中资银行发行永续债的内生动力较强。2017年末,26家A股上市银行若通过永续债增加其他一级资本占资本净额的10%,将增加资本6029亿元,资本充足率提高0.7个百分点点。这些资金可以通过新增6万亿元信贷(10倍杠杆计算)来支撑。

本次会议提出的永续债是帮助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工具。永续债到底是什么,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相比,永续债有哪些特点?除了帮助银行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外,银行还有哪些资本补充机制亟待完善?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多位银行业人士。

四大因素“打压”银行资本补充

2017年以来,受监管压力加大、利差收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银行业补充一级资本和核心一级资本的压力加大。

根据规定,到2018年末,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应该比这少 1%。个百分点,分别为 10.5%、8.5% 和 7.5%。

因此,2018年以来,上市银行利用优先股、定向增资等工具为自身“补血”变得十分普遍。据中信证券最新统计,2018年初以来,A股上市银行累计完成资本补充5315亿元。与此同时,正在“补血”的银行名单还在不断增加。

哪些因素加剧了银行对资本的极度渴望?天风证券分析师孙彬彬表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需在2018年底前达标。从上市银行的报表来看,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不大;但也要看到,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处于达标边缘。尤其是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基本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在1个百分点左右的标准线以上。

二是社会融资贷款比重提高导致资金消耗。今年以来,随着监管趋严和非标融资规模收缩,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构成的比重有所上升。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多了必然会增加资金消耗。

三是表外和非标准收益及资本应计。随着非标表外资产回归表内,银行资本公积金压力将加大。从资本应计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承接表外非标快速收益。因此,央行此前曾表示,允许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整改方案,将旧产品发行为新资产,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规范产品。,缓解银行资金压力。

四是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将面临更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目前,仍有部分大型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如果被认定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压力将大大增加。

此外,由于四大银行均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且TLAC叠加在巴塞尔协议III上,因此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在2025年至少达到19.5%,并可能需要持续补充资本在将来。

因此,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外资本监管要求,高比例的贷款发行增加资本消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三大风险包括,以及表外非标收益计提资本需求.

银行缺乏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

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普通股、未分配利润、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这也导致,与国际同行相比,尽管我国银行业规模庞大,但我国银行业的资本水平并不理想。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28%,在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FGS)成员中排名最后。如果从银行业层面比较,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创新和拓宽银行资本工具发行渠道,成为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今年年初,央行在金监会专题会议前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公告。3月12日,多家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明确支持商业银行探索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为银行发行各类创新资本工具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其他符合条件的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很少,非上市中小银行可以使用的资本工具种类更是有限。在为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股权可转换二级资本债券、附固定期限股权转换条款资本债券、合计等资本工具创造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增加资本工具种类具有吸收损失能力的债务工具。资本工具的种类增加了资本补充的灵活性。

其中,上述“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为永续债。永续债是没有明确到期日或期限很长(一般超过30年)的债券。其偿还顺序先于普通股、优先股,后于活期存款、一般债券和次级债券。用于补充本行其他一级资本。

目前,优先股是我国银行业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唯一工具。但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结构来看,一级资本(尤其是其他一级资本)相对短缺。

“总体来看,银行业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孙彬彬表示,考虑到目前二级资本债发行受限较少,各类发行银行较多,二级资本补充压力较小。一级资本的补充来源相对有限,难度不小:要么自身大幅提升盈利能力,要么增资扩股、发行优先股。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也对国内券商记者表示,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平均为4.1%。 . 相比之下,非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平均为11.3%,缺乏其他一级资本是我国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重要原因。目前,国际银行业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主要包括优先股、永续债、优先信托凭证等。

根据熊启跃的测算,目前,中资银行发行永续债的内在动力非常强烈。2017年末,26家A股上市银行若通过永续债增加其他一级资本占资本净额的10%,将增加资本6029亿元,资本充足率提高0.7个百分点点。这些资金可以通过新增6万亿元信贷(10倍杠杆计算)来支撑。

不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钢也对国内券商记者表示,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三大指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可持续债务可以帮助改善第二和第三监管指标,但非核心一级资本的比例有上限要求,原则上不应超过1%,因此缓解效果是有限的。

永续债与优先股相比的三大特点

目前,优先股是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唯一工具。那么,作为一种同时可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工具,永续债与优先股有什么区别呢?

熊起跃总结道,永续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行流程便捷。本次优先股发行涉及公司章程的修改,对本行公司治理影响较大。永续债不受股票发行的监管要求,审批流程更加便捷。对于监管层而言,当发行人面临无法生存等极端情况时,优先股的处置涉及银行法、公司法、发行人内部章程等,比永续债更为复杂。

其次,发行人具有税盾效应。对于发行人而言,大多数国家的永续债票息都包含在利息支出中,可以在所得税中扣除;而优先股股息从净利润中扣除,不在所得税中扣除。中资银行优先股投资者获得的股息收入属于免税收入,但永续债相关政策尚未明确。

三是负债会计。多数国家将永续债纳入负债,我国非金融企业介质票据和证券公司发行的永续债纳入权益;大多数国家都将优先股纳入股权。

其中,在会计处理方法方面,目前境内非金融企业发行的永续中期票据和证券公司发行的永续债在会计处理准则中均计入权益,因此预计发行的永续债银行也会一贯将其视为“权益”而非“负债”。这种会计处理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银行的杠杆率,提高银行的经营指标。

此外,从国际惯例来看,外资银行倾向于在低利率环境下发行永续债。2017年末,G-SIBs发行的合格永续债97只,均采用固定票息发行,平均票面利率为5.77%。

因此,熊启跃建议,未来国内银行应协调发行永续债和优先股,可考虑在境内发行优先股,在境外发行永续债。特别是当前,中资G-SIBs应充分利用信用评级上调的契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三大风险包括,探索在香港、欧洲、日本等海外低息市场环境下发行固定息票永续债。若成功,可适当延长首期赎回期,充分享受低利率融资成本,若首次不选择赎回,后期可考虑采用浮动利率方式。

除了丰富资本补充工具,银行还急需什么?

虽然经常听到我国银行外部资本补充工具相对匮乏的观点,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资本补充工具也足以让银行补充资本。

“如果单从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来看,主要中资银行现有的融资渠道与国际市场基本相同。” 熊启跃表示,目前补充资本金的工具基本相同,但银行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补充资本金的迫切需要,不在于发展模式。补充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放贷的需要,但如果整个社会的融资需求单靠银行,那么无论银行经营得多么好,也总是会出现资本短缺的情况,需要依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资本将成为短期的止渴剂。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卢政委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利润增速。当贷款增速持续超过利润增速时,银行迟早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考虑到银行需要支付一定的股息和稳定持续地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利润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贷款的增长速度。

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结构对银行资本的持续消耗。因此,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有利于降低宏观杠杆率,也有利于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不过,这个政策目标已经“喊”了很多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为提高银行资本补充效率,我国可在现有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基础上,进一步畅通工具发行渠道。曾钢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投资主体范围,研究放宽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基金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对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政策;优化资本创新工具发行流程,探索并行审批。逐步完善货架发行审批制度,提高银行资本补充效率。

熊启跃建议,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要求可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据测算,我国银行业每增加一单位资产消耗的资本是国际银行业平均水平的1.6-1.7倍。未来可考虑扩大内部评估高级方法在国内银行业的使用范围,提高内部评估高级方法的使用效率。

数百万用户正在观看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的新媒体。经纪中国拥有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的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温馨提示:在券商中国微信公众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及简称,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和简称,查看基金净值。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