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6 15:24:3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为什么作家六六和赵丽华都觉得研究生就应该伺候导师

    简单一句话:孤注一掷的人生遇上了岁月静好的老师。
 
    这位导师某些行为也许不恰当,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德艺双馨,但是也没有大的过错,更违反法律和职业道德。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农村来的孩子身上背负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期望,不堪重负。
 
    与其说是这位老师逼死了学生,不如说是这个社会逼死了这个“孱弱”的博士。也希望天堂中这个学生能够安心搞研究吧。
 
    1、我们先说说导师吧。六六和赵丽华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批评了这位自杀的学生,六六是站在学生角度,认为给老师鞍前马后做点事情是应该的,而赵丽华是站在导师角度,她认为学生给她做一些额外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因为她本身也带学生。
 
    首先要说明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给导师干活,甚至是干私活是目前中国教育界的“潜规则”。我身边有很多博士朋友,基本上都给“老板”干活儿。这种干活儿一般情况都是有费用的,有真的是跟科研有关项目,有的是“老板”在外面接的私活。就好比这位导师让她的学生给做家教,一小时100元。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种能获取收入的工作也没多大问题,但是在这位学生看来就是一种折磨。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有该有的“容忍度”,这是这个职业的特性决定的。
 
    对于这个论点,我给大家举两个电影的例子,一个叫《爆裂鼓手》,讲的是一个堪称“残暴”的音乐老师对于学生的“虐待”,当然电影中的主人公最后反抗了。大多数学生还是默默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电影中只是展示了学生的自我反抗的精神,从来没有人说这位老师“虐待”行为不符合教学标准或者触犯法律之类,按照西方这么完善的法律体系,老师的作为如果放到其他社会领域可能真的是让人不能忍受,但是教育领域,老师的某些过分行为,譬如所谓的“折磨”你说不上是教为了激发你的潜力还是他故意为难你。很多时候法律不适用教育领域。譬如我们现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就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是日韩还是欧美国家,对孩子的“体罚”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现在中国孩子则娇嫩的像温室里的一朵花。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恐怕变得“水至清则无鱼”。
 
    另外一部电影就是韩国的电影《熔炉》。《熔炉》关于对于儿童的性侵剧情我们今天不去探讨,这种事实清楚的犯罪行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但是今天我们来探讨的电影中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法院没有判处两个性侵的校长入狱。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法律的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对于老师更加适用这个原则。否则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遇到的困境,这种“水至清”的教育模式的恶果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现出来。
 
    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用的是“上帝视角”在审视全局,而法官则没有这个视角。最终法院的判罚观众情感上无法接受,但是从法律角度这反而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在这里我想“无罪推论”同样适合现在的这位导师。
 
    2、我们来说说这位博生生。这位博士来自一个农村家庭,没有任何的背景。为人忠厚老实,上学读博是他唯一的出路,也是光宗耀祖的机会,是整个家庭和存在的荣誉。这种独木桥式的人生规划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诱因。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氛围良好的学校,遇到一个恪尽职守的导师,未来工作在没有人际关系的实验室或许他的人生可能真的会不一样。但是我们的人生不能企求老天让我们一直活在“无菌温室”中。
 
    以前我姥姥家隔壁有一个小孩,母亲是村办学校的老师,从小教育的早,也聪明,长大后考上清华计算机系博士,而且是非常年轻的博士,但是他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常识。洗脚水都不会打的那种。后来工作后因为没有任何常识,同样是因为压力过大最终精神分裂……我想很多孩子,特别是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多时候低估了社会的残酷程度,一心就知道学习,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还过分承担了家庭重担,导致精神非常容易崩溃。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是“温室”,家庭教育我想也应该包括社会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否则不健全的人格只会带来更多的悲剧。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