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9 16:44:5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想让我妈看看这片,但不想和她一起看,也不想和她讨论。

  “想让我妈看看这片,但不想和她一起看,也不想和她讨论。”

  《伯德小姐》火了,在烂番茄上最终连鲜195个,成为烂番茄史上口碑最好的电影。爆棚的口碑让它在昨天的金球奖上,斩获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美国的年轻人在电影里看到满眼都是自己和母亲关系的影子。
 
  关于亲情、青春成长的作品,很多时候没法让两代人共同欣赏。比如前两年《小别离》火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说“不敢”跟爸妈一起看。
 
  《小别离》是国内父母视角的青春成长故事典型。虽然《小别离》也看哭了不少孩子,但多是出于对父母的愧疚,“没想到我让父母哭过那么多次”。《伯德小姐》的故事和《小别离》这类故事最不同的是,年轻一辈并不是因感念父母的付出而屈从的,而是随着自己的意识觉醒,逐渐发自内心地理解了父母。
 
  所以如果说《小别离》里的哭泣、沟通困难和空巢感,是与父母那辈的共鸣;那《伯德小姐》里面这层看世界的玫瑰色滤镜和碰壁的疼痛,则是年轻一代的视角,与年轻人共鸣。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认知错位是一以贯之的。视角的力量有多强呢?美国很多年轻观众带着自己的妈妈去看这部电影,结果妈妈说,“这明明是我和你外婆的故事”。
 
  《伯德小姐》是35岁的年轻编剧Greta Gerwig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也是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电影里面的元素乍看起来非常典型且符号化,比如不可理喻的母亲,老好人父亲,恼人的数学考试,缺个舞伴的毕业舞会,令人失望的暗恋对象和初夜……
 
  但不同的是,导演尝试了一种非常不同的表现方式,私人、细腻的镜头带出女主角Lady Bird的鲜明个性,对于生活琐碎细节的真实表现,没有戏剧性夸张,使得电影又呈现出一种非典型性,充满普遍性。
 
  视角的共鸣加上写实的琐碎,彻底赢得了年轻人的心。
 
  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里写,小说的价值在于激发读者追寻世界的意义,而最符合小说艺术精神的就是成长小说,这种故事讲述年轻人受教育、长大、成熟、认识世界的过程。电影也一样。
 
  其实美国的青春题材也曾经局限在《歌舞青春》、《牛仔裤的夏天》这样以校园偶像为中心的范式里,就像是我们的《致青春》、《匆匆那年》一流,但是后来类型片成了cliche,不再奏效了。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