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7 11:34:1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专家呼唤金融监管现代化(2)

我们达到的目标真的比他们还要高吗?比较中美的金融体制可以明显地知道,我们的效率远远逊色于它们。也就是说,金融体制没有它们好,可是监管标准却远远超过它们。这样的监管标准有多少意义?

其实,我们的金融监管只是在巴塞尔协议的皮毛层面超过了欧美,我们丢失了巴塞尔协议的灵魂。巴塞尔协议的灵魂是审慎性监管。我们只是嫁接了巴塞尔协议的皮毛,却忽略了它的灵魂。

中新社发 李胜利 摄

将审慎性监管用到监管体制中

什么是审慎性监管?两年前我在同样的地方参加论坛发言的时候,我的身份还是国家级智库的一名研究人员,而现在我已经就职于金融机构。到了金融街,我越发明显的感觉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理念远远没有深入人心,甚至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

审慎性监管就是要把监管的权力放在笼子里,监管者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什么都管,不能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同时,审慎性监管也把监管者从很多事务当中解放出来。被监管的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资本充足率。一旦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标准,原则上说这家机构它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是它每做一笔业务,特别是高风险业务,就要从它的资本充足率当中扣除掉一笔资本金,用来承担这笔业务的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低于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这个时候监管机构就要严格地盯住它、关注它,甚至在这家金融机构资本金还是正数、还没有亏光资本金的时候,监管者就有责任也有权力去接管它的控制权。这才是巴塞尔协议的灵魂,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的理念。

这一点我们的监管者现在还没有做到。现在的监管者管了太多别的事情。比如,谁可以成为金融机构的股东?能够充当金融机构股东的股东能持有多高的股份?金融机构的股权转让、交易,等等方面,我们都有严格的限制。监管者陷入这些金融机构的具体事务当中,一些监管官员比金融业的从业者更懂金融业务,但是偏离了现代金融监管的本分。

这些股东呢?某种程度上被监管者从公司治理的架构中“挤出”去了,他们没有充分的积极性、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去管好他们持股的金融机构。很多股东应该做的事都由监管者越俎代庖了,股东们就等着分红就可以了。

为什么金融机构在募股的时候,有很多个人和机构愿意去入股?因为入股金融机构的股东不用担心亏本,监管者即使自己殚精竭虑,也会维持金融机构的盈利。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