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5 18:18: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7年迁出7000家企业,北京还有吸引力吗?

    像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对企业的吸引力并不总是一成不变。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四年,673家高新技术企业迁出北京,南京、徐州、苏州、海口、宿迁是它们主要的目的地。
 
    这一度让许多人生发感慨:北京已经留不住企业了吗?
 
    过去一年,在普华永道工作的林晓经手最多的项目,便是协助北京的投资公司、事务所将部分业务迁往海南。“海南现在要发展金融中心,先去抢占一份市场。而且海南税收优惠力度非常强,大部分的企业所得税是15%,其他地方是25%,在那边设立一个比较核心的部门,能提高收益率。”林晓对《财经》记者说。
 
    即便抛开税收考虑,从居家生活的角度来看,北京的短板也不言而喻:每年超过10万人申报积分落户,最终名额仅约6000个;按人均租住面积20平方米算,五环内卧室单间租金每月大多在3000元以上;动辄47分钟的单程通勤时间、抢破头的教育资源,也迫使许多人在工作一定年头后开始考虑离开北京。
 
    进入“十四五”时期,各省各地都在强调回归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经济中心”并不在列。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始强力推进后,京企外迁开始加速。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京企一共迁出7009家。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曾在2018年发布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公布了外迁企业的数量、行业等情况。2018年北京有780家企业外迁他地。河北和天津截留四分之一,近五成企业蛙跳他省。
 
    2014年以后,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约1000个。蓝天取代了雾霾,污染天气出现的频次大幅下降,但菜市场、小摊贩的市井烟火气也少了很多。
 
    河北香河县机器人小镇内一家来自北京的包装企业,工人在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作。图/新华
 
    界面新闻梳理,清北毕业生留京率已不足两成。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从71.79%降至16.07%,清华从30.7%降至18.20%,越来越多应届生前往广东寻找工作机会。类似的,不少企业的步子也一路向南,机构部门扩张比起京津冀更偏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背后的脉络远比人员的流动更为复杂。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陆军向《财经》记者指出,过去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疏解、转移、促提升等途径,进行城市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城市更新,城市人口规模下降了,城市环境也大为改观。但现在北京出现商业不发达、人口老龄化、缺乏市场机制等现象。城市治理如果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可能抑制市场作用,造成“双失”,即低端企业走掉了,高端的要素没有进来。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及周边的天津、河北能否留住企业、发展好产业,与北方经济未来的命运紧密勾连。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财经》记者表示,如何用北京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赋能北京、河北和天津的企业,可能是破解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关键命题。
 
    “生态和交通都是花钱,花钱就能把路修好、把空气治理好,但是真正能挣钱的事应该是产业。如果产业不能做起来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经济还在下滑。能挣钱的不起来,花钱的哗哗往外花,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叶堂林说。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