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7 22:45: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鲁政委:“疫情影响的停工与2003年对比”逻辑不准确

  2月20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组织业界专家召开了“宏观论道: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前瞻与资本市场展望”网络视频会议。由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与天风证券(7.020, 0.04, 0.57%)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会上做主题发言,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分别做深入点评,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等众多与会代表参与讨论。CWM50秘书长刘喜元主持,上百位经济界专家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兴业银行(17.840, -0.24, -1.33%)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会上的观点

  刚才大家在讨论都谈到这次比非典那时对经济的影响要大,我在总体上同意的基础上,我只想从从定性的角度谈几点积极看法,对冲一下大家过度悲观的预期。

  第一,产出缺口的大小与停工潜在损失的大小的问题,单纯从这个角度,很可能“同样”的停工,这次造成的产出损失更低。

  很多人都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2003年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有上行动能,你推一下它,不容易掉下来;现在中国经济在下行过程中,你推一下,它就会下得更快。这个所谓的常识性比喻对不对呢?经济学的逻辑应该不是这样。2003年经济有上行动能,就意味着中国的需求非常的强。如果我上班,做出来多少东西都有人要,可能每天名义上上班8小时,老板得叫我干10个小时;但现在是供给过剩,每天名义上还是上8小时的班,但我实际上满负荷干不了8小时,干了也没有人要,我可能就满负荷干了5小时。由此,“同样”停一天工,现在的损失其实比2003年非典的时候要小。当然了,必须承认的是,这次的停工与上次并不“同样”,基本上是健康的人和非健康的人全部不再流动性、交通货物也不再流动,这是远远严于2003年非典的,管得更严会产生新的额外经济损失,这个我是同意的。

  第二,这个时候也还要注意到一些需求的创造和转移效应。

  不从道德层面而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社会停止流动,消费损失不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一是政府消费,这个时候政府救灾,政府要花很多钱,这个时候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体现为政府消费增加;二是居民消费,社会成员为受灾地区捐赠,除非这个捐赠是从国外买进来的,否则,如果从国内购买,这也是一部分居民消费;三是医疗部门加班生产,很多物资生产企业24小时连班倒地来干活,这些也是对停工损失的缓冲一个缓冲;四是消费创造,为避免聚集传染对人员流动性进行管控、封楼,让很多消费者被迫学会了用生鲜食品网上订购和快递,过去都是自己去超市买,不要人送,这中间不会有配送人员的GDP创造,但是现在要人送了,这中间也产生了新的GDP;此外,还有远程办公、云服务等,根据媒体的报道,全时电话系统被预约爆满,腾讯云8天扩容10万台云主机等等,这些都是因疫情而新创造的GDP,特别是这些变化都可能是未来经济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变过去了,就会相当大一部分成为持续的需求,不会再变回来了;五是消费转移,这个时候没法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但是去打游戏了,比如说媒体报道有款游戏居然一天最高有20亿的收入,一部电影一个春节可能才这么大的票房,结果网游一晚上就能有这么多。这些需求的创造跟转移,很可能能够对冲一些大家过度悲观的预期;六是,股市本身也是核算中的GDP,除了农历新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出现调整之外,A股成焦梁同比大增超过约110%,根以往历史经验,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之后,最终核算出GDP数据都会略高;此外,疫情带来的更多社会融资,也会提高金融业增加值。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