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2 15:18:3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你见过的职场潜规则有多深?

    职称评定是很多人心中的无言之痛。
 
    不少人说职称评定是破坏内部团结,阻止个人进步的黑手,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心中那一道难以弥补的伤痕。
 
    而且当中有些人为了职称用尽手段,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力找关系,啥都没有就陪睡,真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案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反映,2011年11月,在该院高级职称评定过程当中,刘芳、杨九诠二人的申请资格、评审程序均存在纰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承担着繁荣教育科学,为国家重大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服务的使命。那么此次职称评定中究竟存不存在问题?到底孰是孰非?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评正高职称没有任何个人学术成果,仅有一些监测报告,但却获得通过;在研究岗位工作却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而且成果未见公示;评上的全是中层领导,评职称也要“官本位”;部分评审导向缺乏文件依据,不符合院里公布的职称评审办法。
 
    在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门道,真的是人有人道,鬼有鬼道。
 
    评职中的一些潜规则,我们不妨看一下:
 
    1比如教师评职。首先,职称评定规定要求有论文,为发论文花钱求人成了潜规则。
 
    按照有关职称评定规定,要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一定篇数的论文,而且必须是有CN号的刊物,有的还要求是核心期刊。
 
    在教学之余还要写论文,大部分老师提起写论文就头痛。写论文难,发论文更难。
 
    2.其次,职称评定规定要求有证书,为评奖、为证书处处钻营成了潜规则。
 
    要评取称,要有相关的证明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评奖和证书。
 
    这就让本应该安心工作的职工要想方设法得到一些证书。省、市、县、乡的企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各类证书、科研奖励都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目标。每当企业有一个先进指标时,众人便会为之争夺,多不相让。
 
    3.还有,职称评定规定给各单位指标,为职称要指标各显神通成了潜规则。
 
    每年申报的人比较多,而每一年职称晋升的数量有限。一般每个企业会有固定的指标,而上级主管部门为了平衡,暗中预留有机动指标。
 
    社会上流行一个词,“潜规则”,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无局限性,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总结:评职称的目的,本就是为了良性竞争,以及能力区分,结果却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先锋者,可悲可叹。愿世界多一份净土,少一份纷争。也愿相关单位部门能够优化职称评定方案。让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不再明珠生尘。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