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8 11:03:3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贝因美上半年预亏1.1亿,为省成本研发费同比减61.30%,怎么回事?

    贝因美17年研发费用4031万,18年研发费用1560万。到今年,贝因美1季度研发279.3万,当然半年报我不清楚具体研发费用减多少,按这个趋势,应该研发投入不会多。很明显贝因美应对颓势的办法,仅仅是缩减开支。
 
    乳业企业倒不一定需要研发投入很多,比如恒天然,研发大约占营收1%,2017年1.24亿美元。明治大约2.4亿美元,占营收2%。在国外大多数乳制品行业的企业走两条路径。由于国外奶粉是在药店卖,所以很多企业逐渐走向药企行列,比如雅培,比如如今是辉瑞子公司的惠氏,这类企业医药产业可以借用奶粉销售的渠道,而奶粉销售又可以通过医药研发上面给人的严苛印象提高品牌安全认知度,用户会认为,药品的制造难度大大高于奶粉,这类企业主观上给人安全的印象。
 
    另一批企业是抓乳制品产业链和乳制品多元化的,代表就是恒天然。全球产业链里面挑选成本优势产区,然后投入的研发重点是开发新产品和保障食品安全。而恒天然的重头,应该是控制所有产业链的关键渠道,那就是奶源。所以恒天然在贝因美有股份,有董事(当年的三鹿,实际上恒天然也入股了,具不可靠消息,当时的问题举报者似乎就是恒天然。)国内的伊利,蒙牛之类的,就是走全产业链的。
 
    贝因美的颓败,源自于2016年,那一年贝因美亏了7.72亿,营收从15年的46.7亿下降到25.1亿,接下来若干年,贝因美的销售都没有起色。营收稳定在25亿左右。从总资产周转率也可以看出,14年之前,总资产周转率都是1以上的,而到了15年是0.9,到了16年竟然只有0.49.最近三年也没有数字变化。
 
    观察了16年的行业变化,我们发现了一些宏观政策的影响,比如奶粉配方注册制,宏观面的长期影响,诸如海淘奶粉比例上升,生育率下降。一些事件的影响,比如上海查出上亿的假贝因美奶粉。这些事件,对于贝因美的确造成了一些负面,我们说过大多数人有代表性认知偏差,我们看到飞机坠毁,就认为飞机很不安全。实际上飞机死亡率是比较低的。那么同样的,恐慌的妈妈们在2016年选择贝因美是犹豫的,因为怕买到假货。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2015年前,为了抬高业绩收入,贝因美向线下压了很多的货。
 
    个人看法:奶粉销售的萎缩是长期性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来规避风险,一方面是走向高端,高利润附加值的医药行业,另一方面是走向产业链的纵向,从奶源控到销售渠道,又或者从婴童奶制品走向成人奶制品,酸奶饮料制品,冰激凌进发。这是奶企的两种扩张方式。伊利等国内企业走的是纵向,类似于恒天然,而惠氏等国外企业走得是产业提升。贝因美的问题,在于其依然单一的产品线路,虽然其有很多种的母婴食品,但是用户覆盖没有扩大,上游不控奶源,有依赖性,下游终端渠道不畅。面对国内出生率下降,国外奶业大量进口的格局,他转身太慢。
 
    而在处理问题上面,其依然是遵循了一种代偿机制,没有解决主要矛盾。其产品没有壁垒,渠道没有壁垒,品牌没有壁垒,在现如今的竞争中,缺乏优势。所以,他本不该砍掉这么多研发费用。
 
    个人的启发是,任何产品,如果遇到了瓶颈,要考虑自己的壁垒在哪里?而不是单纯的继续深化价格竞争,现阶段全国奶粉由于乳铁蛋白上涨,有涨价的趋势,但是贝因美坚持不涨价。其本意,依然是多手段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办法,必须要降低费用和成本。然而,这个领域,企业如此众多,你又如何突围?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