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5 15:48:3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Costco:一家自我挑战道德底线的企业未必能幸福

  农历新年前后,Costco的负面消息在笔者的微信群中被刷屏,不少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都在感到诧异:这么一家被视为(批发性)零售商业标杆的企业,居然能做出这种毁三观的事情来?

  其实长期关注我们的朋友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早在一年多前,我们就开始连续发了几篇评论文章,探讨Costco的阴暗面。而别的许多媒体还在大谈Costco征服世界的若干理由、Costco你所不知道的福利和折扣,等等。

  说实话,我们也一度是Costco的铁粉,我太太每次去Costco都要买上150-200元的东西,我本人也经常关注Costco的重要折扣信息,买回了相当多价廉物美的东西。直到去年4、5月,我们才渐渐远离Costco,但对于那些特别便宜的东西,包括加油,我一直是心有戚戚难以释怀。Costco确实有着其他许多商家无法比拟的魅力,它的成功绝非偶然,比如号称史上最宽松的退货制度,以及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的Deal。

  但这次爆出的新闻非同小可。安省卫生厅确定Costco药房为广告服务收受了$$7,250,748元(精确到元!),卫生厅认定这违反了回扣禁令。“卫生厅对违反回扣禁令作出严肃处理,并会继续估计药厂、批发商和药房是否遵守禁令。”报道称,在安省,任何一间药房接受非专利药厂的回扣,作为交换,将该品牌的药品列入药房的库存都是违法的。

  研究显示这种做法会推高非专利药的价格。业内人士指出,加拿大的药费为全球最高之一,仅2017年总共花费估计超过$$60亿,而其中很大比例,可能有几十亿是药品连锁店的回扣。

  CBC调查栏目获得一份秘密录音,显示Costco一位资深药房经理索要回扣。录音中该经理称,“至少,我要看到$$360万元的支持。这是最少的。”报道称,仿制药厂Ranbaxy Pharmaceuticals的一名销售员Tony Gagliese最早于2015年提出针对Costco的指控。他在Costco与Ranbaxy闭门商谈交易之时录下了双方的对话。

  在药品上索要回扣,从病人身上捞取不义之财,这实在是最恶劣的行径之一。从新闻披露的表面来看,是Costco对某些掌握职权人员的管理不力所致,但事实上更高层级的人有没有捞取进贡,甚至总部更高管理层有没有参与其中,就不得而知的。我宁愿相信,还是这种“临时工”搞出来的事情。

  Costco对员工和企业的一些职能疏于管理控制,这在我们之前的几篇吐槽文章中已有充分揭批。比如对食品卫生把关很松,一直爆出各种食品污染、不洁等方面的丑闻,至于最后罚多少也不得而知。这说明Costco的管理松懈绝非偶然,对企业而言不是好事,做得越大问题越多也管控不住,最后达到成长上限。

  另一个隐含问题我早有涉及,就是Costco会偷偷研究那些卖得非常火的商品、保健品,然后用自己品牌(如Kirkland)的同类商品偷偷代替这些畅销货品放在显眼位置,而原来那些品牌就渐渐消失了。而且新东西定价更贵。

  这就很有问题了,记得新闻披露有较真的消费者拿Costco的保健品去医学测试,结果根本就没有标明的那些成分,或者是大打折扣。

  这其实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绝对是系统性作业,不可能没有来自最高管理层的授权的。利用消费者的信任来牟利,这家企业也真够“聪明”的。

  所以说,Costco已经在自我挑战道德底线的道路上走得有点远,或许他们发现什么卖会员卡来钱还是不够快,一定要搞点“劣币驱逐良币”的勾当出来。

  但自我挑战道德底线的后果,其实我们都知道。不作死就不会死,Costco作为Wholesale行业的标杆,哪一天轰然倒下,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

  道德这种东西的奇特之处在于,你慢慢消耗它的时候,一点都不会感到有什么损失,相反会有快感,恨自己过去太笨,但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支付的最终代价竟然是如此昂贵而不自知,但沧海桑田,即使醒悟了又能怎样?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