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8 21:51:5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欠下国债的是美国政府,然而美元的发行权则是由美联储负责,压根和美国政府没半毛钱关系

首先欠下国债的是美国政府,然而美元的发行权则是由美联储负责,压根和美国政府没半毛钱关系。事实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由本国央行发行——例如我国的人民币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央行或者本身属于政府行政机关的构成部分,或者由国家政府控股管制。美国是例外:美国的央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美国政府的,但这种独立性是就组织架构而言,事实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必须接受美国国会监督并在美国政府建立的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总体框架下工作。美元正是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而只有发债权,美国政府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来发行国债,然后用国债到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那里做抵押,才能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

美利坚合众国的前身是大英帝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美国公民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一开始十三个殖民地只是出于反抗共同的敌人——大英帝国才结成的同盟,联邦政府的权利天然受到制约。这点反映在经济领域就表现为美国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重商主义国家,天然反感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控。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既然美利坚联邦已经形成,就需要一个可以对整个联邦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机构。

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于1791年在费城成功建立了这样一个银行——美国第一银行。但反对声音十分强烈,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 这样一个全国性银行比其他银行有更多竞争优势,会造成垄断;

  2. 该银行超出美国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限;

  3. 成立全国性银行会削弱各州政府的权力。

这实际上演变成了组成美利坚联邦的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以及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一场权利博弈游戏。这场博弈的结果是国会只批准第一银行经营20年。20年后必须获得国会批准,第一银行才能继续存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银行是一家私人性质的商业银行,而且大概有70%的股权属于外国人,当时主要是欧洲人。这让很多美国人担心第一银行是欧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国的一个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银行的20年经营期限到了之后国会没有批准它继续存在,第一银行被迫关闭。

1812年英美再起战争冲突。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和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美国的州内银行陷入混乱。为了恢复银行秩序和处理战争债务,美国再次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第一银行的中央银行。1816年由美国国会投票通过,麦迪逊总统签署法案成立了美国第二银行。和第一银行类似——第二银行更接近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而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同样国会也只给第二银行颁发了20年执照。执照到期后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继续存在。由于商业竞争关系,第二银行成立后遭到州内银行的强烈反对。它的反对者声称,第二银行只帮助美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和富豪,而不为当时占美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服务。这种宣传把第二银行推到了舆论上非常孤立的境地。在当时美国第七任总统竞选中安德鲁·杰克逊的竞选对手支持第二银行。1833年杰克逊当上总统后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把财政部的存款全部转移到州立银行,削弱了第二银行继续存在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第二银行的执照在20年期限到期后没有通过国会的审批。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重蹈第一银行覆辙,被迫关闭。

在美国货币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因此美国学者有所谓“货币政治”之说。货币对美国政治的巨大影响在南北战争时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美国政府为了筹措战争经费而发行发行大量不兑换的绿背纸币在市场贬值流通,广大的持有人(主要是农民)受到极大损失。战后银行家和工业资本家要求债务人以金元偿债,并要求政府收缩通货,收回流通中的绿背纸币。而农民则坚决要求用贬值的绿背纸币清偿债务(主要是国债),于1874年组织绿背党(又称“独立”)展开斗争,并积极参加竞选。后来又有工人参加,组成绿背劳工党。这一反对通货收缩的斗争长达三十年之久。以农民为主体的平民主义者要求政府发行纸币,干预经济,保护弱势人群,反对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反对集中货币权力的精神此后长期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格局。

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市场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但随着银行体系的不断扩容,其短板也逐渐显露出来:当遇到风险时客户的挤兑情况很容易让相关银行崩溃,并将风险进一步扩大和传导。根据资料可以知道在1873、1884、1890、1893、以及1907年美国都发生过由于客户挤兑导致银行大范围倒闭的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是1893年的金融危机,全美合计有超过500家银行因挤兑而倒闭,无数家庭的毕生血汗转瞬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陷入长时间的停滞。这时美国金融界的一代传奇人物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号召几家大的金融公司的总裁开会,要求各家共同拿出资金帮助面临挤兑风险的银行,并以身作则拿出自有资金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然而这仅仅只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拉拢大公司总裁形成的一个松散的市场联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经济组织。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大问题。支持成立一个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的呼声逐渐高起来。1907年的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教训。1913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正式宣告成立。联邦储备系统由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和12家分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从美国国会获得权力,行使制定货币政策和对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等职责。

在组织形式上美联储采用的是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从而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美联储把12个联邦储备银行设立成非营利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的一个初衷就是希望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同时考虑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声音。虽然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部分,但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不属于联邦政府机构,而是非营利性私营组织。但需要强调,联邦储备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私营组织。联邦储备银行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与联邦储备局一起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公共职能。目前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分别位于波士顿、纽约、费城、克里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和旧金山。而每个联邦储备银行在辖区内又设有分支机构。比如达拉斯联储总部在达拉斯,但同时在休斯敦、圣安东尼奥和艾尔帕所设有分部。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从美国国会获得权利。它被看作是独立的中央银行因其决议无需获得美国总统或者立法机关的任何高层的批准,它不接受美国国会的拨款,其成员任期也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其财政独立是由其巨大的赢利性保证的,主要归功于其对政府公债的所有权。它每年向政府返还几十亿美元。当然美联储服从于美国国会的监督,后者定期观察其活动并通过法令来改变其职能。同时美联储必须在政府建立的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总体框架下工作。从组织架构而言:尽管美联储的主席是由总统任命,国会核准,但它仍然是一家私营性质的公司!美联储的核心是7人委员会,12家美联储银行,和公开市场委员会。所以本质上美联储是一家私人企业,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根本不是一回事。在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内部各州一直担心联邦政府会因为成立央行而扩大权利,进而损害各州的利益。所以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不仅不是美国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行政机关,而且美国政府事实上没有权利干涉美联储的行为。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就是想要开动印钞机印钱都不可能。

不过即使美国央行不是像美联储这样的私人企业,而是像其他国家一样的行政机关也不可能通过印钞机印钱的方式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否则这世上还有穷国吗?大家开足马力印钱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在日本的动漫作品《哆啦A梦》里大雄在自己零用钱不够时曾用道具将自己家未来的钱提前消费掉,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大量透支未来的钱而导致入不敷出。作者试图用这个故事告诉观众:任何试图在不劳而获的情况下实现的一夜暴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是难以持久的。事实上钞票仅仅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媒介而存在,它之所以有价值完全在于它可以在市场上交换来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而钞票本身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如果一国整体经济水平没能得到改善而试图以增发货币的模式提升经济,那么意味着多出来的这部分钞票并不能换来人们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因为社会总的生产规模并没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并未改变,那么这部分不能用来交换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不能吃不能穿的钞票其实就是一堆废纸。因此当增发货币的数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那么在世界历史上有没有哪个国家曾疯狂增发货币呢?这个真的有——非洲的津巴布韦与拉美的委内瑞拉是当代的现实案例,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是曾经的案例。事实上适度的货币增发的确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奥肯定律:货币或财政投入每增长1%,GDP增长率就提高1/3%左右,而GDP增长率提高1%,就业率就提高1/2%。然而大规模的疯狂增发货币注定会导致恶行通胀的发生,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国家干这样的事呢?其实干这事的国家和《哆啦A梦》里的大雄是一样的心态——事实上疯狂增发货币其实就是无限透支后人的财富,就是通过货币手段聚敛民财。一个正常稳步发展的国家是不会干这种会被老百姓戳脊梁骨的事的,然而对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的国家就会觉得:反正过了今天还不知道明天是啥样,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资金聚敛起来再说,至于随着币值的下降、物价的上涨导致的人们生活水平下降问题就选择性失明了。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