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13:35:3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被推上单行道的大秦犯了哪些错误

    商鞅没当过历史老师,却给后世史学界留下了一道很经典的思考题:若秦法真的是“恶法”,那秦民为什么要忍受它?就算他们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
 
    对此,一个普遍的解释是“秦民质朴”。这话听上去好像是说秦民很傻,但事实上,“质朴”更接近一种精神上的空白状态:由于这帮人穷惯了,没见过“好日子”长啥样,所以“苦日子”对他们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以忍受。
 
    这话倒是实情。变法前的秦国,不光穷得叮当响,而且人穷志短,文化上也很low逼,虽然秦穆公时代雄起过一阵子,还是被东方各国瞧不起。也正因如此,秦孝公才会极力支持变法:老子蒸不起窝头,争口气总行吧!大良造,你可一定要帮寡人修理修理那帮孙子啊!
 
    接到任务的商鞅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个任务虽然看上去光荣而艰巨,但事实上,列国中再没比秦国更适合实践法家思想的了:当时,风靡中原的儒家、道家、墨家,从未涉足过这片土地,什么“仁者爱人”、“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秦民听都没听过,他们完全是一片文明的真空。也就是说,商鞅等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他不必适应秦民既有的文化习惯,也不用考虑妥协、修补和融合,只需要彻底的改变。
 
    也只有秦国,才能实现彻底的改变。
 
    然而“质朴”未必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全部原因。要知道,秦民再“质朴”,也总归是人,如果大猩猩尚且珍视自由、渴望幸福,作为人类的他们又怎能甘做“农奴”?再说,从史料记载上看,秦民从一开始的“百姓苦之”“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相与哭孝公”,到后来“喜农而乐战”“道不拾遗,出无盗贼,家给人足,民用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要说这种转变完全源自法家思想的“洗脑”,恐怕说不过去。
 
    因此,更靠谱的解释可能是:商鞅变法在给秦民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用学术一点的话说,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生产资料的垄断”,“军功授爵开辟了新的社会阶层流通路径”。当然,今天的我们不会觉得“万般皆下品,只有耕战高”是什么好事,但对那时候的秦国人来说,它至少比过去的“投胎决定命运”强多了。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