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13:35:3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被推上单行道的大秦犯了哪些错误(2)

 
    ——我不否认商鞅视秦民如蝼蚁、如草芥,但他至少给了这群蝼蚁和草芥一个凭汗水换前程的机会。当秦民觉得,“虽然眼下的劳役难以忍受、天边却闪现着希望的曙光”时,秦国的活力就得到了释放,“暴政恶法”也就不再那么触目惊心。
 
    当然,“耕战”虽然总被放在一起说,但实际上“耕”的地位比不上“战”。比如《中国秦汉经济史》曾计算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赋税,它的结论是,当时的实物剥削量(那时秦国还不使用钱)占秦国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劳役至少占劳动时间的七分之一,全部剥削量大概占到了总劳动量的五分之四。这样说来,秦国农民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好在他们还可以打仗。
 
    秦国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斯巴达式”的政权之一,就算达不到“全民皆兵”的程度,离那个境界也不太远。后人曾做过统计,仅在秦王赢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发动的22场兼并战争中,秦军就砍了181万颗人头(注意,这是人头数,不是造成的死亡人数,后者估计还要大得多),抢掠的财富则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的效果很明显:对外战争既刺激了秦民的情绪,也拴住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压抑的情绪,在战争中得到了宣泄,失去的财富,在抢掠中得到了补偿。
 
    或许,这才是商鞅和他的秦法大获成功的秘诀:他把“对内高压”和“对外扩张”结合在一起,把秦国变成了一台上紧发条的战争机器,而机器上的零件是不知道痛苦的——我不是说,他们不怕死,只是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愤怒、伤痛和恐惧转移给别人。这也是秦国为什么一直维持严刑峻法、却能始终保持上升势头的原因。
 
    商鞅本人的威望也有一半是对外战争造就的。如果没有河西之战,他恐怕不会获得“商君”的称号,秦民对他的敬畏也不会那么深。可以说,战争既是变法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变法者的纪功碑,这真是个好东西。
 
    唯一不好的是,秦国一旦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回头,也不能停下,因为一旦停下,秦民的痛苦就无处安放了。可是,它又总有停下的那一天。于是,当“秦国”变成“秦朝”,当天下再也无国可灭、无城可抢,当大秦的君主和臣民都失去了对疆土的想象空间,秦法丑陋的那一面,就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