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23 10:23: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解读(2)

  (二)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扣除标准为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

  (三)承租的住房位于其他城市的,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含)的,扣除标准为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

  注意,需要你本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住房,才可以申报扣除房租,不过这也是一个有失公平的条款。比如说,两个工资一样、都在苏州工作的职工,一个在苏州本地有住房,但为了上班方便,又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这种情况房租不可以抵扣,另一个人在上海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并且正在对外出租,但在苏州是租房居住,这种情况是可以抵扣房租的,显然有失公平。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不相同的,且各自在其主要工作城市都没有住房的,可以分别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对于这一条,同样建议由夫妻双方自主约定各自的扣除比例,而非一刀切。

  养老方面:

  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赡养人(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实际承担对祖父母、外祖父母赡养义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赡养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应当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分摊方式包括平均分摊、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或者赡养人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采取指定分摊或约定分摊方式的,每一纳税人分摊的扣除额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并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与约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准。纳税人赡养2个及以上老人的,不按老人人数加倍扣除。

  假如你有个弟弟还在读书,没有工作,自然没有个税需要减免,如果你想把24000元的扣除额度都归于自己,显然是不可以的,非独生子女单人的扣除金额上限为12000元/年。

  如果你是一个独生的、上有老(超过60岁)、下有小(一个)、有房贷(首套)、没生病(大的)、又在积极接受再教育的上班族,按照《暂行办法》,你明年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额度是“1.2万+0.48万+1.2万+2.4万=5.28万元”,折合每月4400元,你的个税免征额变相提高到“5000元+4400元=9400元”。

  又因为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扣除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以及专项附加扣除额度,还要扣除“四险一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所以很多月薪万元的白领可以免个税了,是实实在在的大利好。

  如何申报抵扣?

  很多网友可能会觉得个税专项抵扣是好事,但实施起来有难度,这么多项内容,得多少证明材料,那么多纳税人,税务工作人员忙得过来吗?审核不过来是不是就不给我抵扣了?

  早在新个税法出炉的时候,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就表示,在具体操作中,专项附加扣除初步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申报就能扣除。二是预缴就能享受,个人还可以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个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扣除。三是未扣可以退税,预扣预缴环节没有享受到,可以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的时候申请退税。四是“让信息多跑网路,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本次的《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也明确了:纳税人首次享受专项附加扣除,应当将相关信息提交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应尽快将相关信息报送税务机关,纳税人对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向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

  前款所称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包括纳税人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被赡养老人等个人身份信息,以及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与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

  网友可能发现了,原来专项附加扣除这么简单,申报给公司就行了,那会不会有人虚假申报呢?

  一块钱的共享单车都有人撬锁使用,更不用说这么大的政策优惠了,但下有对策,上也有政策。

  《暂行办法》要求纳税人留存医疗服务收费相关票据原件(或复印件)、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和住房租赁合同等,养老和教育那部分不需要凭证,但国家相关部门有老人数据和学生学籍数据,毕竟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税务机关核查专项附加扣除情况时,首次发现纳税人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资料凭据的,通报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五年内再次发现上述情形的,记入纳税人信用记录,会同有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最后我想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瑕不掩瑜,藏税于民,切实减轻了一部分上班族的负担,是继个税免征额提高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利好,期盼明年元旦顺利实施。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