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9 17:33:4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记者手记:一群中国人每年跑到哈佛大学到底做了什么?(2)

  哈佛在中国的名声之响,以至于徐小平等大佬都曾来到哈佛商学院参加为期10天左右的一个培训项目。徐小平在论坛上揶揄自己:“我在哈佛学习过10天,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哈佛校友,虽然他们从不承认我。”

  而中国声音在哈佛论坛之突出,也是近年来中国在美国乃至国际上角色日益显要的一种折射。在美国各大机构、公司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和赴美工作人数的激增,而是在美国的中国人扮演着前所未有重要的纽带角色,在总统特朗普都在推特上频频对中国喊话的背景下,美国对于中国的理解度和好奇心也越来越深。

  与以往我参加的大多数会议不同的是,许多来自中国的嘉宾不再被迫吃力地采用英文演讲,而是选择使用起来最舒服的中文母语,或是中英穿插进行演讲。更令人惊喜的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参会嘉宾或学生,多多少少都可以用不错的中文进行简单对话和短篇幅的演讲,一些嘉宾甚至可以灵活使用成语、用中文熟练地抖包袱。

  当达利欧说到自己1984年就曾受中国朋友邀请前往中国,并曾把11岁的儿子送去中国的经历时,来自加拿大的宋怡明教授表示自己1983年就曾到访中国,且待的时间还比达利欧长一点儿,他还用中文分享了在中国发生的趣事:“路边的小摊小贩听说我是加拿大人,都说看在白求恩的面子上,送给我免费的食物。”

  嘉宾们纷纷分享了与中国的渊源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好,最后达利欧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一定会觉得我是因为参加中国论坛才说了这么多中国的好话,但真的不是。我希望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人都可以真的到中国去看看,去挖掘、去感受他们的能量。” 几位投资人近乎狂热地鼓励大家到中国创业,数次提及夜里灯火通明的华为大楼,看起来振奋的情绪远远超过对潜在泡沫的担忧。

  哈佛中国论坛走过的这20余年,也是中国力量在世界崛起的一个见证。闭幕式上,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美国前驻华大使Amb. Stapleton Roy这样说道:“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由于政策限制,无法进入政府机构等组织,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纽带作用。短期内我们或许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但我们最后总能恢复。” 换句话说,前路还长,愿与诸君共勉。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