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3 05:47:4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李念斋教授:信用学理论研究的先行者2002年(组图)

李念斋教授:信用学理论研究的先行者2002年(组图)

李念斋教授:信用理论研究的先驱

2002年5月25-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念斋教授应邀来京参加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金融与发展项目年度论坛”。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和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领导人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央视新闻播出会议时,出现了李念斋教授的镜头。这是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

连系武汉

李念斋教授曾两度与武汉扯上关系。

第一次接触是在他的童年。全家去武汉谋生。李念斋原籍湖北孝感孝昌县,1943年8月26日出生。

解放前的武汉,民生十分困难。李念斋一家在武汉的生活也异常艰难。没有食物,他们只能去别人的菜地里捡剩下的菜叶吃。没有柴火,他们就到长江上的货轮上划树皮。这些货轮停靠在长江口岸,运送的是砍下来的、皮还没有剥下来的原柴。

直到武汉解放,直到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这样的日子才好过。

1950年6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母亲带着李念斋兄妹回了孝感,分到了房子和土地。父亲留在武汉卖菜,做点小生意赚钱。后来,他进入武钢工作。

一家人“一分为二”,李念斋和母亲在孝感生活、上学。

上小学的时候,李念斋在班里名列前茅,作文也不错。班主任是魏春斋,教语文。他很佩服李念斋。小学毕业后,李念斋在魏老师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了初中。当时,李念斋就读的小学每个年级有六个班级,每个班级有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不到一个班级进入初中。

李念斋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艰难的三年。学校里没有食物。学生每周回家,带些米粉到学校,每天熬汤。由于缺乏口粮,许多学生辍学回家。

李念斋坚持不懈,努力学习,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第二次结缘武汉,是在他22岁那年。

1965年,李念斋考入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离开家乡,再次来到武汉,从此扎根。

2. 翻译俄语书籍

李念斋在会计系主修财务会计。大学毕业时,留校任教的学生约有20人,财会系只有李念斋一人。

此后,他一直同时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工作。

当时国内外都在研究一些金融问题,国内金融也在研究国外金融,中国主要是学苏联。为了提高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李念斋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的外文资料室,阅读苏联金融方面的书籍。他找到一本苏联大学的金融教材,产生了翻译的冲动。

虽然他从高中就开始学习俄语,一般阅读没有问题,但要翻译俄语作品,尤其是专业的经济类作品,原来的外语储备显然不够用。

李念斋边翻译边查俄汉词典,查了一个生词,他记了下来。后来,他把这本词汇书背了整整三册,走到哪里都带着。出差时,他也在火车上背单词。

李念斋说:“其他的词我不认识很多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但我对经济词汇的了解比较多,所以后来,我翻译经济类书籍的速度比较快,也比较容易,基本不用字典。”

正是通过艰苦的努力,他用半年时间翻译了一本20万多字的俄文著作《苏联的货币流动与信用》。

随后,李念斋拿着译文直接去北京,找到了中国金融出版社。见到出版社社长,自荐道:“我从苏联翻译了一本教科书,带来了,二十万多字,你看看能不能出版?”

社长说:“你放在我这边,等我们编辑同意了再告诉你。”

李念斋把他的译文原件放在了出版社。这些稿子,都是他爬格子一个字一个字爬出来的。

不知过了多久,总裁回信给他,同意发表。

因为这件事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李念斋非常信任中国金融出版社,他后来的学术著作也全部交给这家出版社出版。

3、大胆创新,当主编

《信用科学》无疑是李念斋教授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学术界评价该书开创了“系统研究信用问题的先河”。

著名学者郑先兵在《信用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评李念斋》一文中深入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学术价值。他说:

”传统的《货币与银行学》教材一直比较注重信用问题,已经形成了货币、信用、银行“三分天下”的牢不可破的格局。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们只能阅读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理论问题,如信用的性质、功能、功能、形式等,以及信用工具创新、流通问题、市场交易问题、不同信用方式和货币流通等诸多相关问题那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读者想知道的东西,即使能看到一些相关的术语,也很难在课本上找到。没有系统的知识介绍。

他进一步指出:“也就是说,传统做法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对矛盾,矛盾的客观存在需要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我看来,要解决这个矛盾……相关功劳从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提取与信用有关的问题和其他经济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使我们不仅可以围绕主题进行研究,而且可以对主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

李念斋教授选择了这种方法进行研究。郑先兵认为,“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选择”。

当时,中国还没有对信用问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研究。李念斋教授首先在山西财经学院为研究生讲授这门课程。

山西财经大学设有研究生班。学生均为正在进修的青年教师。他们是中南财经大学培养的,李念斋等人教的。

李念斋不懂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带有孝感口音。但是,他讲课不照章办事,而是进行启发式教育。

多年前,他在湖北财经学院任教,党委书记邓周礼曾到过他的班级。李念斋当时年纪不大。邓周礼听别人说他上课成绩不错,就亲自去听。听完课,他对李念斋的爱人说:“听说老李讲课很好,真的很好,你要鼓励他,多做点事。” 李念斋得知后深受鼓舞。

在山西财经大学,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授学生“信用学”。他对信用问题的研究很系统,理念很新鲜,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因此,上课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同学们反响也不错。他们对老师做了书面评价,李念斋得了第一名。

李念斋边上课边写教案。后来的《信用学》就是在这个教案的基础上编写的,并获得了财政部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教材编写委托给有关主管部门。金融类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会议,邀请知名金融机构参加教材编写会议,确定教材内容和主编人选。

此前,李念斋主编《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发表相关论文,出版专着《信用科学》,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因此,李念斋应邀参加了编辑会议。

会上,经过大家的研究,只要得到总公司的同意,每本教材的主编都会当场确定。李念斋和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院长夏德仁被确定为《货币银行学》的主编。教材选1人主编,一般金融教材;在全国选两个主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金融学主要讲授《货币与银行学》,所以是重点。

李念斋去了辽宁财经大学,住在那里,全职做主编。

夏德仁任校长,博士生导师。他比较友善,没有官方架子。李念斋任教研室主任。两人合力完成了《货币银行学》的编纂工作。本教材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九五”重点教材。

李念斋教授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科学研究,我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质量就是发表论文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见解。”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用、货币政策、央行宏观调控等,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具有开创性或率先提出。例如,1982年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中,率先提出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定货币的价值。

李念斋教授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央银行的作用是稳定信用关系,稳定币值”。

过去,央行指的是三大职能,央行指的是三大银行: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银行。说说三大银行的职能:国家银行是国家融资,发行银行是发行人民币,银行行是发行商业贷款。

李念斋认为,央行有两个作用,一是稳定信用关系,二是稳定币值。稳定币值,不搞通货膨胀,是央行的责任。发行货币要适合经济发展,不能乱发。货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稳定信用关系,就是维护商业银行资金链的畅通,不至于引发恐慌。信用关系要正常,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要有正常的信用关系,需要监管。

他的观点发表在权威财经期刊《金融研究》上。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李念斋教授也较早涉足证券股票的研究。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此后,李教授开始了专项研究。1992年,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届中国股票市场研讨会征文。李念斋教授写了一篇关于建立中国证券交易所的文章,主张建立多层次的证券交易所,除了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之外,还必须有区域性的交易所。

本文由研讨会组委会选出。李念斋与国内多位知名学者一起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李念斋的报告给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出席会议。1996年12月,台湾中山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他向李念斋发出邀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一辈学者周军教授、张桂生教授等都是李念斋的老师和同事。李念斋很欣赏他们诚实踏实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在他心里,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李念斋教授说:“他们不是官员,他们一直在搞学习,他们的学习精神很打动我。我不是当官的,所以我专注于科学研究。”

做科研一定要专,怎么专?“教什么课程,教什么专业,搞什么科研,这是我的指导思想。” 李教授说,“我周六日和节假日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总是在想问题。”

做科学研究,一定要看书,一定要去图书馆。看完书,做笔记,研究,思考。他采用的方法是阅读、记忆和思考。看完了,写下来,想一想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些看法对不对,你怎么看,然后写一篇文章,谈谈他的看法。他收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有更好的句子或者一些想法,他会摘录;在这篇文章中,他讲的什么观点,别人的文章是怎么讨论的,也都摘录出来了。

李念斋教授说:“我们爬格子,坐板凳,比较难,不努力是不可能有成绩的。”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