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3 02:36:1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有经济和心理两个主要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根本,包括:

①居民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就会增加。当购买力在积累过程中没有实现时,居民的货币持有率呈上升趋势。这将有助于减缓货币流通速度。

②产业结构和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产业部门比例不同、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货币流通速度也比较慢;否则,它相对较快。资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占用资金多,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否则,它会加速。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越短,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越多,循环速度越快;否则,它会更慢。社会再生产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参与经营和收益分配的个人和企业越多,社会综合效益越高,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反之,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变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以外的货币交易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相反,它相对更快。

④财务结算制度的影响。如果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发放,且每次发放周期短,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否则,它会变慢。金融业发达,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的时间,可以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否则,它会很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以及对信用货币和纸币的信任。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以及对通胀和利率变化的预期,以及对政府重大政策变化的预期等政治因素。心理预期引起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计算公式

计算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是从K.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推导出来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为:

履行流通手段功能所需的货币数量(M)=商品销售数量(Q)×商品单价(P))/同名货币流通次数(V)

这是

将上式平移,可得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时期的实际货币流通速度。计划未来期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一般是根据上年或常年的货币流通速度,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影响,然后做出预测。一般是对一定时期内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正负变化的因素进行排列,最终预测这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是呈现加速还是滞后的趋势。有两个著名的计算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即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现金交易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I. Fisher 提出的,其公式为: MV=PT 其中M代表流通货币量,V代表流通货币数量,P代表一般商品价格,代表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交易量之和。在货币周转量V及其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这一概念范畴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V表示,又称货币交易速度,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基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由AC Pigou首先用方程提出。公式是:P代表一般商品的价格,代表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交易数量之和。在货币周转量V及其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这一概念范畴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V表示,又称货币交易速度,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基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由AC Pigou首先用方程提出。公式是:P代表一般商品的价格,代表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交易数量之和。在货币周转量V及其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这一概念范畴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V表示,又称货币交易速度,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基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由AC Pigou首先用方程提出。公式是:在货币周转量V及其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这一概念范畴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V表示,又称货币交易速度,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基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由AC Pigou首先用方程提出。公式是:在货币周转量V及其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这一概念范畴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用V表示,又称货币交易速度,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剑桥方程基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由AC Pigou首先用方程提出。公式是:

M=kpy

式中,M代表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GNP的比值,P为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y为固定计算的国民收入或GNP价格,P 是名义收入。它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货币流通的速度。根据剑桥方程得到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也称为货币收入速度。这是当代世界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产生存款的功能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其公式为:

其中,K2为广义货币乘数,c为现金泄漏率。rd为活期存款准备金率,t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货币流通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rt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

结合 (1) 和 (2) 产生:

不难看出,在名义GDP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乘数B与货币流通速度V呈反比关系,即在一定产出水平下,当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时,货币乘数减小;反之亦然。当然。因此,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需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可。

检查原因

货币供应量、实际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MV≡PY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物价水平,Y为实际产出。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决定一定时期内一国物价水平进而影响产出的因素不是货币存量M,而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新货币主义学者弗里德曼曾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国的支付习惯、与交易相关的金融金融制度等决定的,因此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他根据美国过去10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出,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每年下降1%左右,但在正常情况下,相近年份的货币流通速度却下降了1%。变化不大。相应地,为了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被视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可以看出,“单一货币规则”是建立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前提下的。中国也是一个把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但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否稳定,是只监测货币供应量,还是需要控制货币流量,值得研究。

中国趋势

货币流通速度由费雪交易方程MV=PY推导出来,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PY)/M=GDP/M。不同层次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GDP/M1、GDP/M2)代表了相应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流通速度。其中货币流通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GDP/M2反映了长期的货币流通速度,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纵观1993-2004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到2004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2.70下降到0.54,降幅达80%;V1从3.93下降到1.42,下降了63.9%,V2的下降幅度远大于V1。但V1的波动大于2。1980-2004年,V1的方差为0.46,V2的方差为0.40;从1993年到2004年,V1的波动幅度远大于V2。V1的方差为0.13,而V2的方差为0.029×V2的4.5倍,因此V2比V1更能反映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长期趋势。

(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速度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减缓;在经济低增长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速度加快。1980年以来(1988年、1994年、2004年)V2年变化率3次为非负值,对应三个经济景气期;V1也表现出同样的波动特性,反应程度比V2强;而前两者,V1 滞后于 GDP 增长率峰值 2 年后,V2 滞后 1 年。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密切相关性源于物流的加速和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货币需求变化。当经济增长强劲时,居民收入增加,通胀预期上升,消费意愿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3)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年年变化较大,但近年有企稳迹象。1980-2004年,V1年均变化率为6.32%,V2年均变化率为6.65%。从1981年到2004年的24年间,V1有5年,V2有8年,变化率在8%以上;V1 12 年,V2 16 年,变化率在 5% 以上。但是,2003年和2004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变化率出现了缩小的迹象。2004年V2的年变化率约为1.9%,是1981年以来最稳定的。

(4)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较低。1993年美国名义GDP为65530亿美元,M1余额为11284亿美元,V1为5.81,中国为2.12,相差两倍多;美国1993年的V2是中国的1.5倍多。各国货币流通速度不同,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习惯有关。中国货币流通速度V2与日本相当,略低于英国,与美国和新兴国家韩国差距较大。同时,

相关条目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