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3 05:12:0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9个主要看点,你了解多少?

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9个主要看点,你了解多少?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蔓延等多重挑战,我国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恢复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回顾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我们总结出9个主要观点,对2022年中国经济做出展望和判断。

一、2021年经济运行要点 1、GDP总量连续两年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初步测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4.4万亿元,折合约17.7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经济将首次突破100万亿元。2021年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13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较快增长。受同比基数逐步上升的影响,2021年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四个季度分别达到18.3%、7.9%、4.9%和4%。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明显高于6%的既定目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人均GDP连续三年突破1万美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根据我国总人口14.126亿最新统计,人均GDP达到80962元,比2020年增加8300余元。人均GDP约12000美元,已连续三年突破10000美元。连续几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比上年下降0.06。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人均GDP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了一步。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存在一定程度。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975元,低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5、153元;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333元。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连续8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0.9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3.3%。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疫情对服务业影响较大,导致2021年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比20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比2020年提高8.5个百分点,连续八年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服务业经营效益总体良好。第三产业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2%,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改造服务业投资科技成果分别增长60.3%和16%。

四、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8.2%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高于经济增速。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增速较快。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增长18.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分别快8.6和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主要行业产量增长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

图: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五、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但消费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比上年增长10.7%。消费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2.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但消费增速高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基数偏低。过去两年消费平均增速,剔除基数影响,仅为3.9%。8%)。从全年消费运行情况看,下半年消费增速回落,表明终端消费需求疲软。三、四季度消费增速相对较低。12月份,消费增长1.7%,为全年最低值。餐饮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12月增速为-2.2%,全年增速为18.6%。9月份以后,汽车消费降幅逐渐收窄。12月份增速为-7.4%,全年增速为7.6%。近期,原油价格下跌,石油和产品消费增速从高位回落。连续两个月负增长。12月增速为-2.2%,全年增速为18.6%。9月份以后,汽车消费降幅逐渐收窄。12月份增速为-7.4%,全年增速为7.6%。近期,原油价格下跌,石油和产品消费增速从高位回落。连续两个月负增长。12月增速为-2.2%,全年增速为18.6%。9月份以后,汽车消费降幅逐渐收窄。12月份增速为-7.4%,全年增速为7.6%。近期,原油价格下跌,石油和产品消费增速从高位回落。

六、投资总体偏弱,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7.1%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投资增速低于消费和经济增速,表明投资需求普遍疲软。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等)年增长率仅为0.4%,全面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仅为0.2%。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低是拖累投资增速的主要原因。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9%,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是三类投资中增长率最高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22.2%,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和21.1%。

七、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贸易顺差6764.3亿美元再创新高

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突破6万亿美元,达到60514.9亿美元,同比增长30%,继续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其中,出口额3.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出口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进口2.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全年贸易顺差676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对疫情的控制相对较好,带动全年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中国将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有望提升至17.5%以上。

八、CPI相对温和,PPI与CPI剪刀差扩大至7.2个百分点

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低于上年2.5%的涨幅,明显低于全年3%的控制目标。全年CPI呈N型波动。全年CPI同比涨幅超过2%的只有1个月,物价水平总体较为温和。同时,PPI同比增长8.1%,PPI与CPI之差达到7.2个百分点,剪刀差明显扩大。从历史上看,只有1993年的PPI与CPI之差超过了2021年。受上游大宗商品和初级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21年我国PPI将大幅上升。但四季度,PPI环比下降,

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高于预期目标

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2020年增加83万人,高于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15.4%。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5.1%,比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2021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对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保险的支持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到2021年底,全国人口14.126亿,比上年末仅增加4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16-59岁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至62.5%;

图:城镇新增就业和调查失业率

二、2022年经济运行判断

面对诸多内外风险挑战,2021年经济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国经济面临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突出表现为需求弱于供给、内需弱于外需、服务业弱于供给。行业。展望2022年,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真正进入“后疫情时代”。

一、2022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GDP增长5%左右

2022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经济运行将逐步回归稳定。目前,出口和房地产仍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但两者的支撑作用将逐渐减弱。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减弱,疫情错位给我国带来的出口红利将消失,出口增速难以保持较快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住不炒”,提出“加强预期引导”和“探索发展新模式”。难以大幅提速。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依靠消费、基础设施等内需。但内需恢复较慢,难以带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经济增速将保持在合理的中高速水平。

二、消费有望温和复苏,增速在6.5%左右

三大需求中,消费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需求,预计2022年将呈现修复式增长。一是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领域将逐步修复山东省2022gdp增速目标,旅游等户外消费、餐饮、航空、住宿将逐步改善,但很难看到报复性增长。二是消除缺芯对汽车生产的制约,汽车消费增速有望回升,新能源汽车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传统燃油汽车消费量将逐步萎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可能达到30%。三是工业消费品基数低、价格上涨带动消费增长,

三、投资将出现结构性分化,增速在4.5%左右

首先,基础设施投资难以扛起稳增长的大旗。2022年,在适度推进基建投资的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至5%左右,但绝对增速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有限。基建投资资金来源有保障,但基数规模已经很大,基建投资的“规划效应”和“变革效应”减弱。二是高端制造业投资或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动制造业投资成为三大类投资中增速最高的。制造业继续获得信贷支持,政策支持高端制造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大量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还有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大量投资需求。

四、外需或小幅放缓,出口增速在4.5%左右

2022年全球疫情企稳后,我国出口的“填充效应”和“低基数效应”将同步减弱,海外需求也可能减弱。但总体良好的出口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边际放缓趋势或将逐步形成。出口量方面,预计海外市场耐用品、消费品和防疫物资出口将减少,部分订单将回流其他国家。从价格上看,中国出口周期与PPI周期大致同步。出口与 PPI 类似。目前,整体处于顶部区域。2022年上半年下行压力明显,价格对出口的贡献将逐渐减弱。

5、CPI涨幅在2%左右,PPI与CPI剪刀差明显收敛

猪肉价格正在经历触底反弹阶段,但生猪存栏量难以大幅缩水。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将是温和的,不会显着拉高CPI。随着价格上涨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传导,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将推高非食品价格。由于国内产能供给充足,终端需求依然疲软,CPI上涨空间有限,通胀压力不明显。因此,预计2022年CPI增速将扩大至2%左右。国际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工业初级产品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随着国内供给的加强和价格的企稳,充足的能源供应将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终端消费需求回升较为缓慢,难以对PPI持续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22年PPI将逐步回落,全年上涨4%左右,PPI与CPI之差将明显收敛。

6、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或扩大,预计年内汇率不会升至6.3以上

2022年,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双向波动的特点,或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而出现阶段性贬值,但稳中小幅上行的趋势难以改变。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整体可能在6.4附近波动,今年不会升破6.3。在汇率预期管理下,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单边持续升值或贬值的概率不高。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出口仍有韧性,贸易顺差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依然强劲,而海外资金持续净流入中国也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同时,人民币也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导致美元阶段性走强;中美货币政策错位导致中美利差缩小;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格局已逐步形成,升值贬值趋势已难以见到。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美元阶段性走强;中美货币政策错位导致中美利差缩小;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格局已逐步形成,升值贬值趋势已难以见到。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美元阶段性走强;中美货币政策错位导致中美利差缩小;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格局已逐步形成,升值贬值趋势已难以见到。

七、货币政策将在稳定基调下宽松调整,M2增速在8.7%左右

从国内外客观环境分析,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不会跟随紧缩,难以出现实质性宽松;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看,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和结构特征没有改变。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在稳基调下仍有宽松空间。央行将继续运用MLF、OMO等多种常规工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等操作,加强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同时,货币政策有望运用更多结构性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引导,特别是在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预计2022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约34万亿元,存量增速约10.8%,呈现前低后高走势。结合广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原则,预计2022年M2增速在8.7%左右。

八、财政赤字率将调整回3%左右,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稳增长、扩需求发挥更大作用

预计2022年财政预算赤字率将恢复至3%左右,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或小幅下调至3.5万亿元。结合财政结转结余资金、预算稳定调整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划转资金,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有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新一轮减税降费。可加大增值税退税力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二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十四五”期间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将集中实施,尤其是污染减排减碳、数字经济、新能源、新能源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材料,新的产业集群将增加。可以扩大短期投资需求,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特别是污染减排减碳、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型产业集群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将增加。可以扩大短期投资需求,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特别是污染减排减碳、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型产业集群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将增加。可以扩大短期投资需求,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九、产业和微观政策重点纠偏 确保新增就业1100万以上

一是适当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为重点,加快长租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支持房企正常发展、并购重组,以及相应的融资需求等。贷款和债券发行。二是微调能耗“双控”政策,杜绝运动式“减碳”。实现峰值碳中和需要坚定不移的进步,但不可能一举完成。“先建后破”,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要科学评估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耗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实现能源消费“双控”向总量“双控”转变创造条件尽快碳排放和强度,防止简单的分层分解。不能逐层添加。三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可以对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的规范性政策进行调整,为这些行业的平稳过渡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稳定市场预期山东省2022gdp增速目标,避免影响就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增强就业拉动经济增长。预计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