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7 11:46:2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躲都躲不开”满屏都能贷款,你信吗?

开启借阅功能,发送VIP会员;点击优惠券,会跳转到信用贷款页面……很多人发现,从外卖到旅游,从视频到办公,各种流行的APP都有不同的功能。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可以获得贷款。

与传统的贷款渠道相比,这类APP贷款往往以“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着称,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20%。APP抢贷的背后,一方面容易出现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诱导年轻人过度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 同时,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你躲不掉”,你可以满屏贷款

近日,上海市民李华章上网时,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一个链接:“你也可以在WPS上借钱”,并标明“最高贷款20万元, 1000元利息低至20美分”等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WPS不是办公软件吗急用钱借款,怎么开始放贷了?” 李华章说道。

李华章一头雾水,点了“测试你能借多少”按钮,系统自动跳转到WPS用户专属页面,显示“1000元一天借钱低至20美分急用钱借款,3、6、9 , 12 它正在慢慢回来。” 此外,该页面还声称“门槛低,22岁即可申请;额度高,最高可贷20万元;贷款快,第一时间到账。” 3分钟。” 被引导下载金山金融App后,通过输入手机号、验证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人脸识别等简单操作,App显示李华章可借27500元.

青岛市民穆丽丽在爱奇艺APP购买会员时,也被推荐贷款。爱奇艺App的“精选推荐”页面显示,用户可以申请一款名为“小丫贷”的贷款产品,平台上标有“年化利率低至7.2%”和“借款30天VIP会员”字样钱”等信息。按照平台上的提示,穆丽丽看到平台上可以借到七万元。

记者测试发现,除了传统的支付理财APP,手机上的其他热门APP,从送餐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都可以放贷80%左右,或者提供贷款服务入口,最高额度30万元。有网友表示:“只要用手机APP,几乎可以看到相关的贷款业务推荐,藏不住。”

花式“借钱”背后有很多花招

稍加观察可以发现,各类APP自营或推广借贷服务普遍宣传其借贷具有门槛低、利率低、借贷快等特点,诱导用户注册使用,但实际借,他们改变了他们的外表。.

快贷的背后是大量索取个人信息的请求。记者体验发现,大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门户的App都需要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并且始终需要读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类似的用语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以及您的亲友、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披露您的违约情况,以及您的亲戚、朋友和联系人的信息(包括贷款逾期信息)”。

网友“雨女”吐槽某app逾期借钱后,不仅每天收到短信,父母还频频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电话,对方还根据情况向法院发短信到他们的家庭住址。注意。“我没有失联,会尽快还清债务,希望他们不要再骚扰我的家人。” 网友说。

以“送礼物”、“送会员”等小恩惠,诱使用户借贷。某视频APP声称,只要使用其贷款业务,即可获得一个月的视频VIP会员资格,如果借款达到一定额度并“使用标准”,还可额外获得12个月的会员资格。另一款短视频APP声称,答题最多可获得80元红包,但红包只能在还款时使用。

看似一天几毛钱,其实年化利率超过20%。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谨防网络平台诱导性过度放贷的风险提示》,强调部分机构或网络平台单方面强调低日利率、免息期、零利率- 促销时的利息分期付款。但是,所谓的“零利息”并不意味着零成本,还经常存在“服务费”、“手续费”等,此类产品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非常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APP仍采用“1000元利息低至XX”等“欺骗手段”进行推广。比如金山金融App声称“1000元的利率低至20分钱”,记者通过它借了1000元,并同意分12期还款。系统显示,每期需要偿还100.46元。以此计算,年化利率达到20.55%。

监管要跟上理性消费观念,树立

“可以看出,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他们的贷款意愿和需求都比较高。另外,由于贷款的利润率相当可观。业务上,也成为了很多App流量吸引客户的变现手段。”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志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宏观上看,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以小贷公司为基础,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小马拉大车”导致杠杆倍数快速上升,系统性风险积聚。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消费信贷产品偏离消费属性,长期信贷较为普遍。一些信贷资金甚至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有效监控贷款使用和流量已成为“大问题”。

针对互联网平台上的花式借贷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之中。例如,2020年底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主要作为资金提供者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外包核心业务。信用审查、风险控制等业务。主要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信息提供者,不得故意向合作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导致借款人过度负债或多头借款等。

黄大智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负责任信用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全面屏借贷离互联网平台并不遥远

“开贷款,送VIP会员”,“申请贷款,领现金红包”,“秒到,借来还”……现在打开手机APP,你几乎会发现商户兜兜转转,送上小礼物,引诱你进入借贷页面,等你“上钩”。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上交个人信用报告、人脸数据、通讯录等核心信息。

外卖、视频、资讯等原本与金融业务格格不入的平台纷纷涉足消费金融。虽然这让一些急需用钱的人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多“负外部性”: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隐私泄露、社会层面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变相,放大经济杠杆,加大监管难度。

为什么以科技为背景的互联网平台涌向借贷业务?一是进入“变现期”。这些巨头流量巨大,遇到增长瓶颈,而金融本身就有杠杆效应,流量可以变现,是一门好生意。二是“真空期”。经过前期的严格整治,P2P网贷平台大幅缩水,留下了市场空白。以往,基金方利用新壳通过联合借贷等方式“复活”。三是“涨价期”临近。近期,多家互联网公司纷纷上调服务价格,暴露了成本压力加大的现实。在本质上,

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信贷活动。我们不否认需求合理、供给合规,但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新平台从事借贷业务,在资金实力、风控合规能力、杠杆率等方面带来较大风险。有必要像其他金融活动一样,将其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

我国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巨大,消费金融发展潜力巨大。这其中的关键部分是居民的可持续消费能力,这取决于每个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不严格限制平台野蛮粗放的放贷,只会炸毁平台。其自身的风险会增加居民的整体负债率,造成过度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乱象,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

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取得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分痴迷于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社会对平台的期望其实是更多高科技的硬件和算法,以及更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平台的末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绝对不是全面屏借贷。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