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7 07:57: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力求探索新形势下衡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图)

县兴则城兴,县强则城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不仅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衡阳来说,大量人口在县域,大量的自然资源也在县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衡阳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和区域重点城市和省级副中心城市的潜力、空间和希望。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中找准位置,抢抓机遇,力争抢先行动,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具有衡阳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对2021年衡阳县经济发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着力探索新形势下衡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情况。

一、县域经济基本现状

目前,衡阳有7个县(市),其中5个县,2个县级市。全县幅员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4%;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441.42亿元,占全市的63.6%;全县总人口526.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5%。党的十二大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县域经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引导、精准施策。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1年,全市县级国内生产总值(GDP)2441.42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有6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元的县(市)有2个,分别为耒阳419.37亿元、长宁401.06亿元。从全省排名看,全县长宁、衡阳、启东、衡东4县(市)GDP总量较上年全省122个县(市)排名上升。其中,长宁市较早移动6位;衡南、衡山、耒阳3县(市)排名不变。

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年县域经济三大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8.7:32.3:49.0调整为17.4:33.6:49.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3个百分点分,第三产业将保持不变。

从内生角度看。2021年,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11.0%,分别高于全市3.7和1.6个百分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38亿元,比2020年增加109.51亿元,增长13.7%。2021年末,全市县级城镇常住人口241.17万人,城镇化率率达到45.8%,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

从质量效益的角度来看。2021年,全市县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82亿元,增长10.6%,高于全市4.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43.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前一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有耒阳市、长宁市、衡南县、衡阳县、启东县5个。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316元,比上年增加2776元,增长7.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县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71元,比上年增加2108元。元,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实力薄弱。主要指标占比较低。全县人口、土地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的79.5%、95.4%和63.6%。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相对偏低。例如,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60.4%,县级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的5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市的43.9%。土地面积、人口密切相关,经济总量不匹配。经济强县处于空白。2021年耒阳市(419.37亿元)将是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第一,位列全省第29位,与长沙、浏阳、宁乡、醴陵和邵东在省内。,仅长沙县(2003.30亿)的20.9%和邵东市(685.21亿)的61.2%。人均GDP很小。全市县域人均GDP 4.64万元,占全省前五名县人均GDP的44%左右。

(二)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21年,全市县级财政支出204.6亿元,而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80.82亿元,财政支出高于收入123.78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2万元,其中耒阳市最高33938元,仅为长沙县的60.4%和邵东县的89.0%。该县城镇化率较低。全市县域城镇化率为45.8%,比全省前五名县城总体城镇化率低18.5个百分点左右。

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2021年,衡阳县域经济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7.4:33.6:49.0,全省前五名县平均产业结构比为7.7:49.2:43.1。一个产量不大。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前五名县9.7个百分点,表明衡阳是农业经济特色明显的农业大市。但从第一产值增加值来看,体量最大的衡阳县为73.66亿元,仅高于全省前五名的邵东市。量不大,反映衡阳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工业化程度不高。第二产业比重比全省前五名县低15.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低18.3个百分点,说明全市县域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实体经济供给不足,经济增长源泉少。现代服务业不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前五名县5.9个百分点。虽然占比上升较快,但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县域金融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仅为2.7%,低于全市金融业比重0.8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

(四)全县生产要素受到严格限制。建设用地紧缺。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纳入计划管理,进一步压缩了全县建设用地空间。资金外流严重。从存贷比看,2021年末全市县域存款余额2279.34亿元,贷款余额1418.38亿元,存贷比62.2%,6.3个百分点点低于市水平,低于全省前五名县。整体贷存比为37.5个百分点。说明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大部分存放在上级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不高。招商引资难。县城本身的比较优势不及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扩大有效投资

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最直接的发展动力,把抓项目作为稳投资的直接抓手,集中力量抓项目、扩大投资。一是明确发展路径。坚持突出特色、市场导向、创新开放的方针祁东县2022gdp,坚持“三高四新”的战略引领,积极融入“三强一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错位发展县城按照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区域形成块状经济。二是加大投资力度。采取“集中式”

(二)整合资源优势

与中心城市相比,县域在人力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是优化人力资源利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营造返乡创业政策洼地,完善县域就业保障,促进劳动力输出、引进企业家、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发展生态资源利用。坚持生态治理和产业转型“双轮驱动”,以推进清洁生产为前提,建立循环利用体系为载体,以无污染、高产出为目标,加快新能源布局、新材料、新文化旅游,实现经济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三是深化农业资源利用。紧密联系小农经济与综合大市场,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生产、流通、流通畅通和消费,改善农副产品。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利用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生产、流通、流通、消费畅通,提升农副产品水平。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利用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生产、流通、流通、消费畅通,提升农副产品水平。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利用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

一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省州“大院、大院”创新合作,推动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开展关键行动;加大对科技专员、特聘专家等人才选拔的支持。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畅通农产品从村到城、工业品下乡。双向循环通道。二是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改革,建立“应需、不扰”、“依法办事、办事方便”的企业服务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监管为常态祁东县2022gdp,深入实施《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深入企业一线,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开展“纾困增效”专项活动。三是金融创新激发投资活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推动服务向县域延伸,加大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授信力度。开辟绿色贷款渠道优先投贷,持续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稳定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资机制,支持各类投资者进入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和其他领域。加强银保业务合作,整合互补资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企业贷款信用保证保险,

(四)聚焦产业发展

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结合省市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发展。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二是县以园区产业集聚为重点,镇以社区工厂提质增效为重点,村以家庭作坊为辐射带动。三是以县域开发区(园区)为主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五)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县城引领作用,建设优质特色小镇,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科学推进县城建设。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积极对接衡阳市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县城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县城功能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县城和新区旧区改造,有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商宜居的美丽县城。周边市县力争成为功能齐全的卫星城市,边远县力争发展成为承载力强的副中心城市。二是因地制宜建设优质特色小镇。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心镇,在农业产区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一体化、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农业小镇,并在生态功能区建设。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小镇。三是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城镇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优化农村发展布局,

(供稿:综合研究室刘涛)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