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4 19:44:2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滴滴们”被打击,中小企业能迎来机会吗?

    过去几年,互联网独角兽们在最好的时光里拔足狂奔,如今却在最严监管风暴下如履薄冰。

    7月4日晚间,滴滴出行、满帮(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美股互联网科技公司刚刚经历了国内监管层的“高规格”审查。其中滴滴出行App因为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直接从应用商店被下架。运满满、货车帮和BOSS直聘三款App也在审查期间停止了新用户注册。
 
    紧接着,7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的通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也被责令下架。
 
    一周之内,两记重拳。而这,并非突如其来,早在两个月前,8部门就曾因定价机制和抽成问题联合约谈了包括滴滴出行、满帮在内的10家网约车平台,并限时整改。
 
    今年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求职者简历被泄露问题,这些简历大量流入网络黑市,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精准诈骗。
 
    不过,之前“限时整改”一般都会有宽裕的时间去“整改”。这一次则是直接下架和停止注册,堪称历来最重的拳了。
 
    重锤为何抡向赴美上市企业?
 
    可以看到,此次被严格审查的三家公司均是上个月刚刚赴美上市的企业。6月11日,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登陆纳斯达克;6月22日,满帮集团登陆纽交所;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究竟为何要审查这几家赴美上市的企业?
 
    从企业行业地位来看,这几家企业均属于行业龙头,地位举足轻重。“运满满”与“货车帮”隶属满帮集团,这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货运调度平台,被誉为“货运版滴滴”。BOSS直聘则拥有招聘行业最大用户规模,以“移动+智能匹配+直聊”模式,通过数据智能匹配候选人和老板。
 
    而作为网约车行业的巨无霸,滴滴出行的日单量高达2400万单,已经接近线下出租车市场近一半份额,整个网约车行业占比90%,长期把持行业话语权。而这一地位是滴滴用4年时间巨亏,挥霍390亿补贴用户,进而吞并快的,直至拿下优步中国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后建立的网约车帝国。
 
    这几大行业龙头均属于撮合平台,而撮合平台势必会触及到用户数据收集。因为互联网的产生,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b2c的模式也将全国的消费者绑到了一起。只要做到这个行业的龙头,庞大的数据瞬间变得唾手可得。国家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反复约谈互联网企业。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很显然,巨头们的用户远在100万之上。
 
    当这些互联网企业携带收集的大量数据赴美股上市,数据安全也成为了国家之间实力博弈的重要战场。投资了满帮集团和BOSS直聘的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地缘政治的波动可能会使科技公司在MG上市的风险增大。也就是说,中国科技公司登陆美股市场将面临来自美中两国的地缘政治和监管风险。以后到海外创投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将会更加的谨慎。
 
    而对于赴美上市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又为什么是6月份开始加强?不妨看看6月1日正式生效的《数据安全法》,它不仅建立数据分级制度,界定国家核心数据及重要数据,还对重要数据及个人信息的跨境流动做出原则规定。
 
    例如,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规定了重要数据出境的事前安全评估的要求。这意味着,类似滴滴这样被界定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同样需要关注重要数据出境的合规义务。
 
    由此看来,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近期对涉境外市场、境外业务和境外融资的企业及其相关产品的严查、严管、严办目的不言而喻。
 
    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要去美股上市?首先,美股上市不同于国内的审核制,对于盈利的要求,是多选择条件还有豁免情况,定价机制也是完全市场化,锁定期也更加灵活。因此其适合处于迅速发展,急于融资的各类公司。只要公司各类业务高速发展,占据市场份额够大,即便亏损也能上市。其次,作为投资人,压力也很大,不盈利又不上市,之前的钱岂不是白砸了,但A股的审核时间较长,审核从严不确定性较大。所以,明知道估值不高,不少独角兽们还是会毅然决然选择赴美上市。再次,这些赴美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存在侥幸心理,《数据安全法》刚刚正式生效,“滴滴们”像是提前看到苗头一样,想“悄悄”上市来规避监管。结果,不仅没有规避掉,还迎来当头一棒。
 
    垄断数据更可怕!
 
    从之前的联合约谈,到如今的下架整顿,以及监管部门对滴滴前后多次的审查,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网信办这波审查,依然和热门话题垄断有关。
 
    经过市场惨烈的厮杀,部分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市场优势,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收集,用户的行为偏好,消费倾向都被掌控,被商业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标签变成了“杀熟”与“算法”,也变成了各种试探人性底线的“罪人”。这便形成了平台垄断的基石,而且一次次的收集,可以多次零成本使用,何况在数据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进一步强化平台的垄断优势。
 
    从而,无论哪个行业的利润,几乎都被该行业的互联网垄断巨头拿走了,商家和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有专家指出,在已有数据优势下,平台可以将其业务延伸到相关领域,数据的跨市场使用将带来新的范围经济,在该领域形成新的垄断。
 
    以滴滴为典型,自从2018年接连发生了两起司机谋害乘客血案,滴滴不得不叫停原本赚钱的顺风车一年之久。而滴滴对司机的管控毫不手软,司机干的活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抽成水涨船高。前不久有乘客付款154元,司机到手只有95元,滴滴直接抽走了38%。有司机表示,很多时候抽成都到40%、50%了,近一半的收入都给了滴滴。对此,今年5月新华社直接喊话滴滴:《网约车平台:请给公众一个解释》。
 
    与此同时,这些垄断平台享有规则制定权,且有生杀大权。只要他们认为商家违反了规则就随时可以关闭。阿里巴巴可以关闭一个淘宝天猫店,短视频平台可以封杀一个网红,滴滴可以停止一个司机的ID,美团也可以随便停止一个餐厅的线上生意。而这些商家原来的管理部门都是政府,现在却正向平台手里转移。长此以往,互联网巨头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社会财富将越来越多地向这些大平台手里集中。
 
    就像水电煤一样,作为基础资源的大数据本就应该由国家安全掌握,而不是留给企业。之前阿里巴巴就是凭借电商垄断地位要求商家二选一,危害商家和用户的选择权益,导致被罚182亿。垄断市场不犯法,但如果借助垄断的地位操控市场价格侵害消费者权益,就要被治罪了。
 
    抑制巨头,中小企业迎来机会?
 
    大鱼被收拾了,小鱼是不是就一定有机会了呢?
 
    有观点认为,被下架整改的这段时间里,海量的用户必然会转向其他平台,原有“霸主”的垄断地位不保,不再是一家独大,这便会出现市场的多元化。这个时候,其他的平台适时推出优惠,抓住机会就能做大,这是国家给予这些平台的一次翻身的机会。
 
    的确,反垄断监管措施背后往往有一个考虑,就是抑制巨头企业无限扩张,给中小企业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进而维护或激发市场活力。
 
    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教授张效羽对此则表达出了不同意见,他提到,有一种监管措施的悖论值得警惕,反垄断监管等强化监管的措施显著提高了各类企业的合规成本,巨头企业因为家底厚、竞争力强,能够在高合规成本环境下继续生存,而中小企业本来就很脆弱,一旦合规成本上来,就会变得步履维艰。所以,旨在抑制巨头、刺激市场活力的监管措施反而助长市场集中、抑制市场活力。这是值得警惕的。
 
    这就好比股市的一个现象,当哪个地方发生煤炭安全生产事故,A股上市煤炭企业股票会先跌一下,然后大涨,最终涨幅会超过跌幅。就是因为事故发生后,煤炭行业的安全监管被加强,往往是要关停一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煤矿。而煤炭上市企业一般都是头部企业,相对而言实力雄厚,有条件安装各类安全生产设备,反而是安全生产整顿的受益者。
 
    而中小企业面对未来,除了继续和平台合作之外,自建线上商城打造异业联盟或者同城圈子逐渐成为一种选择。异业联盟,即产业间并非上下游的垂直关系,而是具有共同行销互惠目的的水平式合作关系,共同来拉拢更多面向族群的客源,借此创造出共赢的市场利益。这种模式可以把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商家联合在一起,合力进行引流。从而,不同行业之间达成商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用、资源优化,远离垄断。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