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8 12:28:5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城市让摆地摊,会不会产生高价门面出租造成冲击?

  此次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的“地摊经济”使得不少人掀起了“地摊经济”与“门面经济”之间的讨论。介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大多数城市因为“市容市貌”等原因对于地摊经济都是采取“一禁了之”的态度,在此次疫情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地摊经济”再次被提起其实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是大有裨益的。那么让摆地摊后真的会对门面生意造成影响吗?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不仅不会而且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地摊经济”“小农经济”等过去一直是我们的特色经济,只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被我们人为抛弃

  我国人口众多试图通过欧外国家完全市场经济的那套解决全民就业问题不现实,“地摊经济、小农经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人就业和低收入问题

  目前来看国家统计局每年统计的失业率只有两个版本“登记失业率和抽样调查失业率”,无论是哪个来计算这些失业率数据都是建立在“城镇职工有档案的基础上”,简单来说对于一些小商小贩,从来没有纳入城镇就业体系(比如:农民工等)的就业人员来说数据根本就不全面。就拿此次疫情影响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在超过了6%,实际情况是多少呢?恐怕普通老百姓知道的更清楚。那么这个时候解决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完全靠企业根本就行不通,而我国传统的“地摊经济、小农经济”就可以发挥极大作用。

  “地摊经济”等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如今在大城市生活的外来人、普通人来说,仅仅依靠一个月微博的工资收入根本解决不了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所以,利用闲暇时间(一般都是下班后)在路边摆摊卖点小东西挣点外快也就成为必然。

  国人的吃苦能力应该是世界第一,在国人还知道为自己未来生活奋斗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借用“市容市貌”等来进行禁止。从道德层面来说依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挣钱应该进行鼓励,而不是进行禁止。

  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时候其实就是上世纪90年代乡镇村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如今为何乡镇发展愈发滞后?其实大部分原因就是抛弃了乡镇村经济惹的祸。一味的依靠市场经济的规模化、低成本化来进行充分市场竞争,虽然说我们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结果却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近些年农村的发展也是完全建立在国家不计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这也是为何有这么多贫困县、贫困村至今无法脱贫的关键。

  如今经济发展愈发困难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经济结构和模式过于单一”。为何如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后对于国内经济影响这么大?原因就是国内经济结构和模式过于单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却放弃了我们原本有的“小农经济和地摊经济”,导致不少人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个体抗风险能力弱,自然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抗风险能力弱。

  什么是生意?有买有卖就是生意,市场经济本身也没有规定非得有门面才能做生意

  远的不说,就如今在中西部的一些小城市的乡镇还保留着“赶集”的传统。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一个乡镇或村“会”的时候方圆几十里的小商小贩都会聚集到这里。而往往这一天也是整个乡镇最具备人气的时候,这就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具备很大生命力的。所以,从这点来说生意并非都得有门面,有门面的叫生意,没有门面的也叫生意。

  那么就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允许地摊经济后,门面生意就会变差?”纯属多虑,不过对于门面租金过高的问题或许会起到奇效

  生意都是靠“人气”的,“地摊经济”不仅没有影响门面生意,反而带来了更多“人气”,增加了更多消费可能性

  “地摊经济”跟“门面经济”之间的区别就好比“普遍饭馆跟大酒店之间的区别一样”,各位觉得大街小巷的小饭店能够击垮大酒店的生意?肯定不会,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因为地摊的存在,使得门面周边产生了一种火热的景象。国人爱热闹的特点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消费,搞不好门面的生意会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何乡镇的一些集会哪怕把摊位摆在了门面店门口,门面店老板也不会心生抱怨的原因。

  “地摊经济”跟“门面经济”之间不要对立起来,两者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少人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允许摆地摊后,是不是会对门面经济造成冲击?”这里有几点需要跟大家分享下:

  摆地摊是一个有过固定时间段的行为(或者可以人为规定时间段),不像门面一样可以开一天。对于国内多数城市的小商小贩来说,摆地摊多数是集中在晚上,也就是说他们的营业时间很有限。就像开头讲的一样,如今的摆地摊的人多数都想要利用闲暇时间挣点外快而已。

  摆地摊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会比较拥挤,影响市容市貌,但是作为地方管理者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划定场所和规定营业时间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此次成都允许摆地摊后为何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其实就是考验地方对于民生问题的态度。就我所在的城市来说,就有几个专门的“夜市一条街”等来允许小商小贩来进行摆摊经营。其实在疫情期间,面对很多商家挤压库存问题,地方应该允许并鼓励这样的摆摊行为,只不过需要做的是做好规划和管理即可。

  假如说摆地摊的收入要远远高于(或持平)门店收入,那么是不是会从侧面影响门面租金?进一步打击炒房投资客呢?给我印象最深刻是上世纪90年代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商品经济都极为活跃,但是房租成本却要低得多。为何会如此呢?是不是跟当时地摊遍地都是有关系呢?这个值得大家思考。

  市容市貌固然重要,一个没有人气、没有特色、没有活力的市容市貌又有什么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小农经济、地摊经济我都持支持态度,虽然说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要求提高,小农经济和地摊经济完全可以走另外一条规范化的路子

  “地摊经济”宜疏不宜堵,应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出“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这句话是此次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个人感觉十分贴近实际。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摊经济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有必要因为城市化发展来彻底杜绝这种经济模式吗?难道一个城市真的只有门面店才是好的吗?未必吧。还是一句话“生意模式,经济模式过于单一的结果就是抗风险能力弱”。50-60年代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为何在上世纪80/90年代连续几年没有收入老百姓都能扛过来?无非就是允许(或者没有彻底禁止)地摊经济,小商小贩可以以此谋生。甚至中国如今很大一批企业家都是从摆地摊起家的,不知道为何如今没有企业家站出来为如今摆地摊的小商小贩说句话?这点倒是挺让人诧异的。

  市场经济固然是好的,但是彻底规模化的结果就是抗风险能力弱,因为依赖度太高

  以外国农民为例,外国农民为何害怕我国不进口其农产品?原因就是外国农场只大量生产玉米、大豆等国际市场上需要的农产品。市场规模化的结果确实是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很低,进口价格只有国内价格的70%左右,但是因为我国是其主要进口国的原因,一旦我们停止进口那么外国大量农产品就得坏在地里。这就是陈平老师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市场经济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却提高了市场风险”。

  综上,允许城市摆地摊绝对是一个好的建议,本身地摊经济(小民经济)就应该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城市市容市貌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经济模式还是要进行合理引导和保留的。允许摆地摊对于门面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或许会造成门面房租降低,这个不是好事吗?各位觉得呢?原创不易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喜欢房产等问题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订购勇谈的专栏,更多优质内容继续贡献中。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