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7 17:38:0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六大行超额完成30%增长目标 小微信贷量增价降获实效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下达的“硬指标”。从各行近期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告来看,国有大行不仅整体上超额完成了这一增长目标,且多家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小微融资服务出现“量增价降”的积极变化。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客观上加大了小微金融服务的紧迫性。在整体小微信贷服务已呈现“量增价降”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将更加考验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四家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幅超50%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

  《金融时报》记者根据六家国有银行年报数据统计,六大行去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合计达10108.13亿元,平均同比增幅达到45%。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同比增幅均超过50%。增速最快的为农行,该行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179亿元,增速58.2%,高于全行贷款增速46.3个百分点。

  在“量增”的同时,多家银行还实现了明显的“价降”。年报信息显示,通过产品创新、实施减费让利,多家银行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工行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贷款平均利率为4.52%,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农行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全年累放贷款平均利率为4.66%,客户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下降1.20个百分点;中行2019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为4.30%,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约1.11个百分点;交行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58%,较上年下降0.63个百分点,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11个百分点。

  “我们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服务模式、担保方式等因素,对小微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利率定价,筛选优质企业,量价平衡,确保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农行副行长湛东升表示。

  此外,尽管政策对股份制银行没有硬性考核指标,但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表现同样不俗。以增速最高的中信银行(5.180, 0.05, 0.97%)为例,该行截至2019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2042.6亿元,同比增长近50%,高出各项贷款增速约40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小微不良

  “过去一年,工行普惠业务板块实现了盈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工行副行长廖林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过去一年来,银行业从“普”和“惠”两个方面深入推进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数字科技力量,大大提升了风险管理效能,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难题正在破解。

  “收益覆盖风险是商业可持续的基本逻辑。在量增价降的情况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就可以保持盈利的空间。” 廖林介绍,在这方面,工行通过提升数字普惠的经营能力,完善小微客户的画像、统一风险视图、实现线上线下风险互补的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工行普惠贷款的风险基础得到了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各行探索线上融资模式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工行线上普惠贷款已经超过50%,新增普惠贷款中的线上业务已经超过80%。这是我们‘上量’和‘降价’非常重要的基础。” 廖林表示。

  建行以“小微快贷”为代表的新模式产品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万亿元,惠及小微企业近103万户。建行表示,该行普惠金融在高平台上全面推进,坚持平台化经营,不断探索智能化、生态化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科技+机制”同样是交行普惠业务的核心能力。交行董事长任德奇强调,依托“科技+机制”,交行以“标准化产品、数字化风控、集中化运营”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普惠业务模式再造,加力支持产业链属小微企业经营,接入政府数字平台,优化“线上抵押贷”“税融通”等产业链特色产品,确保了普惠业务的健康发展。

  数字化的转型成效在数据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去年,多家大行的小微贷款资产质量实现了有效提升。年报数据显示,工行、交行小微贷款不良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工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分别下降46亿元和2.8个百分点;交行普惠贷款不良率下降了2.15个百分点。此外,中行、建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分别较上年底下降1.55个百分点、近1个百分点。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