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6 14:52:5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在华水土不服 麦德龙中国转型失败传被收购

  继沃尔玛、家乐福后,又一家海外超市麦德龙传出收购消息。

  7月9日,业内有消息称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已进入最后竞购环节,永辉超市(9.910, -0.09, -0.90%)所在的投资团与物美均入围,此前将家乐福收于麾下的苏宁控股集团则已主动放弃竞购。其中,永辉超市已与高瓴资本联手,腾讯也为加入此投资团蠢蠢欲动。而结合各方信源,业内传麦德龙中国业务交易估值将在15亿?20亿美元。

  时代周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麦德龙、永辉超市和物美公司总部,截至发稿前,均未得到三方回复。

  而广州麦德龙商场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坊间对于麦德龙中国业务被收购事件是谣言,总部还没有进行通知和落实。

  麦德龙何时会出售中国业务仍未一锤定音,但在其国内的盈利能力早已饱受质疑。据麦德龙官网公开数据了解到,2017?2018财年,麦德龙现购自运全球销售额约达约2283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区销售额仅209亿元人民币。然而,永辉超市在2012年就已达到246.84亿元的营业收入。

  此外,据公开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前十大实体零售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中并未出现麦德龙,同为海外超市的沃尔玛集团、家乐福分别以5.1%、2.9%占领第三、第五位。

  在华水土不服

  事实上,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是“自带光环”入华的。

  麦德龙开创了消费者在商场内自选商品后即时支付即时取货的“现购自运”模式。与传统批发零售不同的是,现购自运在强调即时性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性价比。麦德龙也常常以高性价自居。

  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并将其在国外的经营模式完整复制到国内,商品批发、会员制和企业采购成为麦德龙的特点。

  但麦德龙在华业绩却遭遇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广州某麦德龙商场,因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商场四周的流动人群稀少,进入麦德龙商场后消费者更是寥寥无几,面积巨大的商场显得格外空旷。

  这与麦德龙以“仓储式商场”为定位不无关系。公开资料显示,麦德龙在中国的首个市场面积达到140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面积。如若将此“巨型”商场开设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高昂的土地价格将使经营费用高涨,扩张规模亦因此受限。截至2018年年末,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95家商场,而家乐福早在2013年就已达到236家门店。

  此外,“仓储式商场”也体现在商品摆放的杂乱无章上。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发现,麦德龙货架分为4大层,除第一层摆放出售商品外,其余隔层均为箱子包装的货物。

  与此同时,麦德龙繁琐的售后开票制度也与互联网、移动支付对比,显得格格不入。据商场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消费者购买商品如果需要发票,必须提供公司营业执照或其复印件以及本人身份证前来办理。

  以上种种可以说是麦德龙区别于其他超市的显著特点。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麦德龙在国外发展得益于国外的汽车普及程度,自驾一站式采购符合国外背景。而当麦德龙开展中国业务时,国内未进入汽车时代,运用汽车进行大批量购物并不方便,单位大批量购物也更多是在小商品批发市场购买,而不是去正规的大型批发商场购买。因此麦德龙的种种特点并不符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转型失败 多次被传收购

  对于在华业绩的颓势,麦德龙也曾经有过转型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

  2015年,麦德龙推出了升级版的网上商城,实现了线下门店与网上商城的无缝对接。次年4月,麦德龙正式入驻天猫超市。时代周报记者查阅线上购物平台数据,其沃尔玛海外官方旗舰店关注人数高达160.9万人,而麦德龙官方海外旗舰店仅有70.3万人。

  与此同时,该公司在2010年与富士康联手创立消费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最终因国美和苏宁所占市场份额过高,艰难维持三年便宣布关店;2014年,麦德龙意识到小型商店与国内消费环境更加契合,便计划开设便利店,随后在2016年麦德龙开设“合麦家”便利店,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再次失败。

  在中国走过23年的麦德龙,经历了“三年又三年”的转型失败后,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在近一年被频繁提起。

  2018年9月,有媒体报道,麦德龙正在评估中国业务,包括出售股份和寻找合作伙伴等事宜;

  同年10月,麦德龙再次传出正在与银行洽商为旗下中国业务寻找一家合作伙伴;

  之后的11月,又爆出麦德龙正在与腾讯洽谈合作事宜,具体消息将于不久后公布;

  直到今年3月,又传出麦德龙吸引腾讯、永辉超市、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趣的消息;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