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9 15:37:4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都挺好,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好

  是不是一种听上去很佛系的生活态度?《都挺好》,最近在大陆热播的家庭情感类电视剧,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灵。家庭,这个最温情脉脉的名词,在撕开了表象的外衣之后,却同样是那样的惊心动魄、百味横陈、一言难尽。

  复旦大多的一个影视讨论群,笔者的一位校友写道:《都挺好》中原生家庭话题被热议,引起共鸣。其实我们身边满满都是这样的例子。这个家庭主要矛盾完全不是重男轻女,而是父母那辈的婚姻关系,没有社会背景的家庭中的地位,亲情和资源的平衡到父母养老。我们应当去了解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子女的互相依存的合理性。

  而对于北美华人而言,“都挺好”的外延更是被无限拉升了,不仅仅是中国式,还包括北美式,可能中国的那个“大家”和北美的“小家”并存,又或许是父母探亲或移民,北美“大家”成为新的生存态,那么如何去平衡三代人之间的各种观念、思维与行事方式的差异性甚至激烈冲突呢?都挺好,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好。

  在《都挺好》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被折射的模样。比如我的校友评论说:这家人最真实的状态就是爱面子,也是我熟悉的父辈的通病。要面子活受罪,但可以为了这个面子而自我鞭策努力上进,也可能为了表面上的和粉饰太平包容忍耐而成全。人和人的关系有这层面子,好像真诚不够却也有理有节。父母和儿女之间神秘的张力被极致测试;也有撕破面子的情况,源于任性,也是因为至亲才会有恃无恐。夫妻、子女都会偶尔想“狂野”一下,过后又会被中国的家庭观念血浓于水的强大粘性重新包裹起来。

  确实是非常透彻的评论。北美华人就不要面子了吗?由于种种原因,恐怕只有更甚之。因为在海外可能面临歧视,面临文化差异的撕裂,又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此在“要面子”的追求上可能容易更加极端化,更加偏执,由此也成为种种悲剧的根源。

  笔者接触到的华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基本上都是中产,家中大房好车,子女学业优秀,有许多值得夸耀的闪光点。自己可能在企业担任高管或技术人员,收入不菲。另一类则以蓝领劳动力为主,生活得比较艰辛。其实也有两者兼具的比较奇特的家庭组合。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糟心事,都有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这些家庭与国内长辈之间的联系,往往更有一层“欲说还休”的意味。

  比如父母年事已高,你是不是要暂时“抛弃小家”,或者干脆带着小家,回国去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又要牺牲很多,或者走一条自己已经不再熟悉的路?

  有朋友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家庭的独生女儿,去英国读硕士,后在新加坡工作。她没怎么跟父母呆过,亲情淡漠,前年妈妈老年痴呆了,爸爸帕金森。顶着孝字,三年前她一家回国照顾父母,买了俩房子在附近,还是被父母的病情“作”得自己忧郁症了。最后父母进了养老院每个月近三万都是她出的,每周至少3-4天在养老院陪着,还是被亲戚朋友骂白眼狼。现在她身形暴瘦,信了佛以追求内心平静。

  那么,即使在这里的小家就能“都挺好”了吗?

  另一位朋友表示,中国的文化就是养小孩的时候牺牲一切自我,小孩养大了就希望他们牺牲一切自我来反哺。感觉就像存银行的零存整取。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对小孩说:我移民为你,放弃升职为你,不能这样为你,不能那样为你……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挺悲哀的。谁的一生不是一生呢?谁的选择不是自己的选择呢?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失败,自己的不如意要小孩去背起来,小孩又没有选择要被生下来,对他们公平吗?

  《都挺好》,把这些积淀在我们情感深处的东西又挖掘了出来,逼迫你去审视、去思考、去改变。其实这样也挺好,毕竟你不去想起的问题难道就不是问题了吗?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多元一些,更客观一些,说不定会更好。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爱?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