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19:20:5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2保险年度专题①:监管者担心的利差损失海啸应对是什么?

2022保险年度专题①:监管者担心的利差损失海啸应对是什么?

文|赵晓月编辑|半梳

近期,在寿险市场独树一帜的3.5%增量终身寿险产品,上演了一波停售前的狂欢。

直接原因是,银保监会11月18日发布《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知》,为增量寿险划定“三条红线”。

红线指利差损失——“增幅超过产品定价率”、“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更不用说预定利息了3.5%的利率已经很高了,加息的本质其实也是利率叠加,只是投资回报假设高。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寿险保单投机行为被制止,几乎都与监管层发现利差损失隐患并果断出手监管有关。

追溯到1996年,那几年央行多次降息。 保险公司未及时停止销售高息寿险保单。 大量预定利率高的保单在中国销售。 随着银行利率下行,保单量的积累逐渐扩大了利差损失。 即使中国人民银行最终叫停,这些高预定利率的产品最终下架,也最终演变成一场深刻的行业危机。

时至今日,行业仍在消化当年的利率损失。 在这一点上,当年在海中上市的巨头们都深有感触。

以往的教训历历在目。 当大结局的3.5%增量终身寿险产品还在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狂轰滥炸时,既是福也是祸,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赚了现在,输了未来。

1个

-今日保险-

一旦利差损失的阴影再次浮现

人寿保险公司可能会很快耗尽现金

“展望未来几十年,低利率环境可能长期存在,利差损失风险不容忽视,这对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人寿保险业的高管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作为金融行业之一,在寿险行业中,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对经营具有决定性影响,利率成为核心变量。 目前,这个变量在不断下降。 行业政策利率偏高,利差损失风险加大。 .

在世界保险史上,此类风险曾多次冲击各国保险业。 如今,利差损失的阴影再次浮现,隐忧似乎笼罩着中国寿险业。

先说银行利率:虽然短期来看,国际主要经济体纷纷加息,以遏制疫情导致的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胀,但长期来看,下行趋势全球利率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

在我国,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断下调利率。 预计未来仍有很大的降息空间。

再说说政策预定利率:当政策预定利率相对较高时(相对于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利率下调往往是利差损失的直接原因。

寿险产品具有长期性特点,预定利率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刚性,多年难以改变。 然而,人寿保险公司在不同时间点的投资回报率是根据利率、资产、市场和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的。 其中,市场利率对投资回报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是利率损失的产生:预定利率决定寿险公司的资金成本,投资收益率决定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资金成本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差额——利差——是寿险公司的核心利润来源。

在利差管理方面,寿险公司会有两种结果:利差损失和利差收益。 利差损失是指因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约定的平均利率而造成的损失。 反之,就是利润率。

由于寿险产品是长期产品,向客户承诺的收益率是长期固定的,也就是说预定利率是长期固定的。 利率与预定利率倒挂,必然会给寿险公司乃至寿险行业带来利差损失。

一旦发生利差损失,人寿保险公司大量销售的固定利率长期保单将带来巨大损失。 销售越多,后续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寿险公司损失越大。 利差下行,偿付能力和现金流可能会很快枯竭,寿险公司的血会被快速抽干。

伴随着寿险公司赖以生存的资产负债匹配逻辑遭到破坏,经营混乱,公信危机浮现。 这将对寿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利差损失的后果往往需要几十年才能消化。

当外部经济、金融和政策环境变化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而政策预定利率仍然处于高位,导致两者倒挂时,容易出现利差损失。

事实上,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先后发生过因利率损失引发的大规模保险业危机。

2个

-今日保险-

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倒闭的历史

经济泡沫破灭引发利差损失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日本经济迎来了快速扩张期,这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泡沫经济破灭。

一、经济泡沫破灭,银行利率下调,利差危机来临

1990年以前,在高利率、高资产回报率的经济背景下,日本人寿保险公司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量发行高预定利率的长期人寿保险产品。

90年代,日本经济崩溃,泡沫破灭。 为刺激经济发展,日本央行从1991年到1995年先后九次降息(从6%降到2%)。 1999年推出“零利率政策”。

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大幅下滑。 其结果是投资回报低于保单预定利率,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客户的保单利益,造成利率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利差损失滚雪球般地演变成整个人寿保险业的危机。

随后,寿险公司大量倒闭

1997年4月接管日森人寿株式会社,打破了日本人寿保险公司不会倒闭的神话。

此后不久,以50.98亿日元的总资产排名第十的东宝人寿也陷入财务危机,随即被接管。 这引发了公众对整个保险业的信任危机。

同年4-6月,日本44家寿险公司人身寿险退保金额高达23.7万亿日元。 其中,大公司退保率升至10%,小公司退保率高达70%至80%。

第一生命、大正生命、千代田生命、共荣生命、东京生命相继倒闭,日本寿险业损失惨重。 面对这样的危机,人寿保险业联合投入了5600亿日元的资金来应对利差损失。 随后,日本政府颁布了《康复特例法》,并于2003年出台相关法案,降低预定利率。

这场危机对日本保险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9年至2002年期间,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点差损失高达-70%。 到2003年,整个行业的普通利润从4万亿日元下降到只有500亿日元,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直到2010年行业利润才出现稳步回升迹象,利差出现亏损基本都消化了。

事后分析,激进的定价是危机的主因

激进定价和忽视行业“利差损失”风险是形成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对市场形势过于乐观。 当经济繁荣、市场利率高时,他们将预定的政策利率推高。 当经济泡沫破灭、银行利率持续下降时,长期保单的预定利率难以随时调整。 最终投资回报率与保单预定利率倒挂,造成利差损失。

当然,寿险产品结构单一也是造成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 危机前,大多数寿险公司承保了大量高利率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占当时寿险总保费的90%以上。

这导致寿险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保障和其他可以抵消和对冲利差损失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 这样一来,一旦主流储蓄产品出现利率损失风险,就会迅速演变成整个系统的风险。

如何改变:下调预定利率、配置国债、投资海外

为应对利差危机,日本人寿保险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在负债端,下调了预定利率。 增加非利率敏感保障产品销售,提升代理人素质; 资产端,加大低风险国债配置,降低风险敞口,投资海外资产。 整个行业花了很多年才慢慢消化价差损失。

3个

-今日保险-

美国人寿保险撞车经历

“市场化改革+垃圾债违约”

点差损失

无独有偶,利差损失危机也发生在美国寿险行业。 1970年至1986年,美国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寿险行业也同步进行了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由于寿险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受多种因素影响,美国人寿保险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从1970年到1988年,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数量从1780家增加到2343家,行业竞争加剧。

激烈的竞争促使寿险公司更多地销售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同时为投保人提供提前退保或保单贷款等各种优惠条件,为利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由于大量分配的垃圾债券违约而导致的利差损失助推器

当时,大量寿险公司投资于垃圾债券。 由于垃圾债券质量下降,自1988年以来,垃圾债券的发行人经常无法支付高额利息。

因此,寿险公司投资的大量垃圾债券违约率上升,导致资产投资收益下降。 相比之下,当时长期保单的高预定利率缺乏调整的灵活性,从而引发了利差危机。 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倒闭破产。 1986年,破产企业有36家。 到1991年,破产企业增加到56家,破产率上升到2.7%。

反思迷思,普遍缺乏资产负债管理经验和忽视风险是主要原因

美国出现利差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下:

寿险公司普遍缺乏资产负债管理经验。 在负债方面,采用激进的预定利率; 资产端,坚持激进的投资策略,大量收购垃圾债(高收益债),忽视风险。

随着垃圾债违约率上升,对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影响巨大,无法覆盖更高的预定利率,进而引发行业利差损失风险。

如何渡过难关,七大对策

为应对利差危机,美国寿险业采取的措施包括:

大力推广保险产品; 降低年金保险利率; 增加储蓄保险的取消扣除; 降低储蓄保险的佣金数额; 限制储蓄保险的保费和保险金额; 停止超短期养老保险业务,特别是大额缴费业务; 提高一次性给付保险的保费等。

4个

-今日保险-

中国版利??率差的损失故事

多次降息给巨头带来亿万痛

“1999年前,保单利差损失高达500亿元以上。” 原保监会领导在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 至今,不少老牌保险公司还记得90年代中期的利差危机。

成因:保单预定利率单锚定银行利率,错误预测未来利率水平

我国寿险公司初期销售的产品主要是返利型个人寿险和团体寿险。 从1982年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当时寿险行业缺乏成熟的精算经验,寿险保单利率被忽略为长期利率,而只是简单地与银行挂钩利率。

这使得当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主要参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1982年至1988年,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普遍为6%-7.5%。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银行存贷款利率持续走高,也带动了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 基于此,许多人寿保险公司错误地预测了未来的利率水平,并大量出售保证高利率的保险产品。 最高承诺利率高达8.8%。 当时在高利率环境下,投资回报率也很高,寿险公司还能赚取息差。

突如其来的打击:银行连续八次降息,寿险公司不愿主动下调产品预定利率

直到1989年底,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 1996年央行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冰点——1.98%。

尴尬的是,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寿险公司不愿主动下调产品的预定利率。 相反,很多公司认为现在是大动作,加大高定息保单销售的好时机。

1997年10月23日,央行第三次下调利率后,保单预定利率与储蓄存款利率和投资收益率严重倒挂,利率风险损失暴露了。

无奈之下,人民银行紧急叫停高定息产品

面对这种情况。 1997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调整人寿保险公司预定费率的紧急通知》,其中规定:“将人寿保险业务预定费率上下限调整为年复合利率为4%至6.5%。”

1999年6月10日,央行第七次下调利率。 同日,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规定“寿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至不超过年利率的2.5%”。年复利,且不附加利息差额返还条款”。

总结点差危机的主要原因

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利差危机,可以看出以下原因:

在高增长环境下,一味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 当时,人寿保险市场正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多家寿险公司将“抢占市场、争夺份额”作为核心经营目标。 各家寿险公司竞相以高预定利率推出自己的产品以创造保费,而不管寿险产品的长期属性如何。 消灭危机,埋下地雷。

中国早期寿险业缺乏成熟的精算经验。 这使得寿险公司在确定保单定价利率时习惯于锚定银行利率,但由于寿险合同的长期性,调整变化相对滞后。

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1996年以前在我国销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传统的固定利率产品。 今天存在的大多数人寿保险在当时并不存在。

寿险行业资金使用受到限制。 1996年以前,我国寿险业资金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金融债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寿险资金获取长期资金的能力。期限投资回报。

至2003年底,我国寿险业累计利差损失1052.86亿元。 即使是现在,该行业仍在消化 1990 年代的价差损失危机。 另一方面,这场危机引发了行业的产品创新。 面对老产品卖不动的困境,行业纷纷推出投资型保险。 胜利地。

5个

-今日保险-

对于目前国内寿险行业

为什么点差损失如此可怕?

有专业人士担心:“保险业的利率损失风险正在累积。”

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利率水平处于长期下行周期,难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回报率;

另一方面,寿险公司的产品定价具有一定的惯性和市场非理性因素。 过去,一些产品定价暗示着高回报率假设。 加之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寿险公司仍采取激进的定价策略。 和高结算率以吸引客户。

大环境变了——利率继续下行,矛盾更加突出

今天在我国,利差损失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主要受银行利率持续下行带来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寿险产品高预定利率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市场利率逐步回落。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了4月和9月两次全面下调。 经过两轮存款降息,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大额存单年利率也降至3%左右。

显然,我国已经迎来了低利率时代,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少寿险公司的主流储蓄产品的预定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主流的带息增量终身寿险产品。利率为3.5%,远高于银行利率。

随着权益市场的低迷和资产荒的出现,寿险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已经越来越无法覆盖产品的预定利率,留下了利率损失风险隐患。

如果未来利率继续下行,资产荒持续,股市继续低迷,利差损失风险将加大,寿险公司的损失将加大。

这是在我国寿险公司以利差为主的利润来源模式下。 一旦利差出现亏损,对行业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经济转型时期,吸收利率损失的能力远不如以前

在1990年代出现的利差损失中,我国寿险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保险投资收益率也在上升,吸收利差损失的能力较强。

尤其是那些背负着沉重利差损失的巨头,经过代理渠道、银保渠道、各地保费的先发积累,已经消化了20到30年的沉重负担。

相比之下,当前中国寿险业乃至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消化利率损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以寿险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季报为例,投资收益微幅甚至为负。

显然,此次我国寿险行业一旦发生利差损失危机,其后果将远非以往利差损失危机的可比性,对行业的影响也将深远得多!

6个

-今日保险-

历史

回望利差损失风险背后的深层归因

草蛇灰线,脉脉万里。 回顾美日两大寿险市场利差亏损历史,以及中国寿险市场首次利差亏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可能出现的利差亏损风险在国内人寿保险? 对行业运营有何影响? 追根溯源,知其所以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行业会有今天的利差损失风险格局?

这应该是寿险公司过度依赖财务价值主张和激烈竞争的结果

多年来,不少寿险公司偏离了产品的保障功能,过分依赖理财功能,希望以高额预定利率吸引客户。

然而存款利率预判,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下行中的市场低迷、债务侧转型的压力,促使寿险公司越来越依赖高预定利率这个利器,忽视了长期保障价值产品的主张。

随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产品结构单一化

有行业高管指出,我们目前最大的风险是整个行业的产品越来越集中和单一。 目前,我国传统寿险产品多为利率敏感型产品,产品集中在增量终身寿险、年金等利率敏感型储蓄产品赛道。

至关重要的是,许多人寿保险公司缺乏长期投资能力

长期投资能力是寿险公司的金刚石。 只有这样,才能跑赢低利率环境,避免利差损失,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 比,还远远不够。

特别是一些中小寿险公司,以往中短久期产品占比较高,资产久期普遍较短。 他们缺乏中长期资产项目选择、风险管理和投后管理的经验。 人力资源和中长期资产投资能力普遍不足。 其投资收益覆盖预定利率的能力不足。

由于管理层任期短,缺乏长期和可持续经营的意识也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很多寿险公司的高管任期有限,往往每隔几年就更换一次。 他们必须面对股东的压力,并对当前的经营业绩负责。

这让我们没有时间放眼未来 10 年并考虑公司的长期风险。 而是更注重做好当前的业绩,让股东满意,否则可能会被抢走。

后记

当保费差距扩大时

如何突破息差亏损危机?

近两年,太多数据诉说着寿险公司的保费缺口:代理人数量吓人,新保保费、新保单价值、银行保险单笔赔付激增……

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何规避点差损失的风险?

对于公司:

一是对产品设计的预定率持谨慎态度。 利率损失大部分来自于激进的预定利率,因此控制产品的预定利率,减轻负债端的压力;

二是加大长期安全资产配置力度,努力保障资金安全;

三是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确保寿险资金运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

四是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在产品设计上,要提高非利率敏感型、低预定利率的产品占比存款利率预判,以多元化的产品分散利率损失风险。

当然,这些只是方法论方面的。

最根本的是,寿险公司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从追求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转变为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长期保障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摒弃短线思维,以长线思维引领操作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利差损失风险。

相关文章推荐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