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2 03:56:3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存款产品“真假”分析:我国门槛要求为5万元

存款产品“真假”分析:我国门槛要求为5万元

回想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居民才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仍然过着节俭的生活,这在省钱上就足以看出。

迄今为止,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均存款7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蓄型国家”。随着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理财,以期获得更多的被动收入。

说到理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因为在当今的金融市场上,能够保证资金和收益的理财渠道非常少,银行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利息。然而,要获得高利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随着央行对存款利率进行市场化调整,不少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大幅下调。不过,有储户表示,近期去银行存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可达4.125%左右,但最低存款门槛为5万元。这样的存款产品值得存吗?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一、存款产品“真实性”分析

一般情况下,我国定期存款最低存款门槛为50元,而储户描述的产品最低存款门槛为5万元。差别如此之大,难免让人起疑。另外,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只有大额存单的存款门槛较高,但至少需要20万元储蓄存款利率,这与其不符。

其实,除了大额存单,市面上也有大额存款。由于小银行不具备发行大额存单的资格,为了吸引大额存款的储户存钱,自主发行大额存款。这款产品的存款门槛正好是5万元,而且存款利率也是存款人和银行协商好的,所以存款人说的很可能是大额存款。

2. 4.125%的定期三年期利率是否值得储蓄?

按照我国国有银行现行存款利率,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25%。如果存入5万元,年均利息为1625元。大额存单也有不同期限的不同存款利率。最高利率以三年期为准。最低存款额为20万元,年利率为3.35%,平均年利率为6700元。

若转为本产品,三年期固定利率为4.125%,最低存款额为5万元,年均利息为2062.5元,比国家三年期定期存款利息低437.5元-拥有的银行。存20万元,年均利息8250元,比国有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少1550元。显然,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单从存款利率来看,这款产品非常值得存。

然而,安全是大多数存款人关心的。毕竟,没有人愿意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存款,无论利率多高。因此,如果您能确定该产品确实是一款存款产品,能够保本保息,那么您就可以放心存款了。但如果不是存款产品,而是理财产品或保险储蓄存款利率,那就要慎重选择了。

值得储户了解的一点是,如果确定该产品为大额存款,在存入前应考虑资金闲置时间,因为存入期间不能提前支取,流动性比较差. 当然,如果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也可以选择国债或者一些新兴外贸经济平台的代销。基于实物交易产生的利率差,30天可以获得1%的利润,稳定。享受更多的被动收入。

总之,虽然现在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很多,但是存款人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存款方式,不要因为一味追求高利率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党中央:现阶段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需要灵活适度。上有一种观点

近期,党中央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金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应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商业银行有息负债成本,从而增强其信贷投放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实体经济。通常,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时,降息无疑是主要的应对措施之一。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款利率的不同步下降将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这个一般的分析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是中国' 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判断。通过综合分析实际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和利率政策走向,我们认为现阶段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是审慎的。

一、关注持续负利率的负面影响

过去四年,我国存款基准利率一直低于CPI指数,形成了事实上的负利率。从理论上分析,负利率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存款缩水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继续转投其他高收益理财产品,形成“存款搬家”,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其次,它制造了资产价格泡沫。“存款搬家”后,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大部分资金可能进入金融领域。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的负利率导致资金不断流入两市,推高资产价格,往往形成泡沫;第三,企业资金运用审慎性下降。负利率下借款越多,还款越晚,企业需要支付的实际借款成本越低,这使得企业借款不再谨慎,推高了企业部门的负债。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出现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例如,银行存款增速持续明显低于贷款增速,导致银行信贷能力减弱,房地产价格持续承压,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企。这使得企业借贷变得不那么谨慎,推高了企业部门的负债。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出现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例如,银行存款增速持续明显低于贷款增速,导致银行信贷能力减弱,房地产价格持续承压基准存款利率,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企。这使得企业借贷变得不那么谨慎,推高了企业部门的负债。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出现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例如,银行存款增速持续明显低于贷款增速,导致银行信贷能力减弱,房地产价格持续承压,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企。

2020年1月,我国CPI为5.4%,处于阶段性高位。受尾部加息和疫情影响,上半年CPI可能徘徊在4%左右的高位,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但尽管如此,未来几年,实际负利率的状态仍将存在。如果眼下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实际利率将进一步负值,不仅可能引起存款人的不满,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上述三个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市场风险偏好低迷的情况下,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通常会加强股票和房地产对存款的替代作用,这可能会使更多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与银行支持的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不一致。但在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高涨和新冠疫情影响下,资金从存款中走出来,却难以在房市形成有效需求。显着上升。由此可见,短期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显然不合适。从长期来看,负利率政策的持续实施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膨胀和新冠疫情影响下,资金从存款中走出来,但房市难以形成有效需求。显着上升。由此可见,短期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显然不合适。从长期来看基准存款利率,负利率政策的持续实施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膨胀和新冠疫情影响下,资金从存款中走出来,但房市难以形成有效需求。显着上升。由此可见,短期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显然不合适。从长期来看,负利率政策的持续实施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2、存款基准利率下行也可能制约银行信贷能力

一般认为,存款利率不变而贷款利率下行,将导致银行利差收窄,削弱银行的授信能力。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存款利率的下降也可能会制约银行的信贷能力,阻碍贷款利率的下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资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同业负债下降,银行业负债资金来源不断收窄,存款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8% 到 9%。人民币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存款增速,运行在12%至13%之间,两者相差4至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行业人民币存贷比发生较大变化,从2015年的近70%升至目前的近70%。 80%;增量贷存比更高,2018年和109年分别高达120.67%。2019年为36%。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存贷比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许多全国性商业银行已超过90%,部分银行甚至超过100%。当银行业存贷比在70%以下时,银行业的授信能力比较强,因为可用资金比较充裕,但当存贷比超过80%时,银行业资金来源紧张;规定同业存款比例。近年来,同业拆借资金增速明显放缓,银行业信贷能力难免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下,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能会进一步削弱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导致资金加速流出银行业,导致存款增速进一步下滑。在这方面,银行将不得不加大吸储力度,这可能会大幅提高存款定价并增加负债成本。这势必会导致贷款利率的上升,这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存款基准利率下行预期已经形成,分流银行存款来源的趋势将越来越强烈。这对于没有信贷增长刚性的经济体来说是比较可以接受的,没有存款就少放贷。但在我国,迄今为止的融资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社会融资增速较低,决定了银行信贷仍需保持较高增速,进而需要存款相应增加的支撑。如果存款基准利率下降,股票、债券、保险、理财等非存款金融产品对存款的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加强,银行业信贷增长与存款增长的不对称格局加快,银行负债增速持续放缓难以有效支持信贷投放。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推高了其有息负债成本,成为市场贷款利率下行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总体成本率约为2.3%-2.5%,明显高于1.4倍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表明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现阶段,他们对负债的议价能力并不强。更重要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从存款结构看,2019年末居民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15.28%,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为12.57%,两者合计占比为27.85%。这部分活期存款对应现行利率0.35%,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对这部分存款基本没有影响。但如果这类存款真的全部按0.35%收取,对降低银行业的负债成本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实际上,不少银行为了吸引和留住存款,采取了活期存款定期结息的方式,而且还大幅提高了这部分存款的利率,以有效争夺存款资源。这种做法抬高了商业银行的有息负债成本,使得最便宜的活期存款不得不付出远超常规基准利率的成本。此外,同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利率均不同程度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数据显示,目前只有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有息负债成本率在2%以下,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有息负债成本率在2.4以上%,不少中小银行甚至接近3%。. 大型商业银行占银行业的40.3%,这意味着中小银行已成为银行业的主体。由此可以推断,银行业有息负债的整体成本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小银行的影响。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较弱,存款供需关系紧张,存款基准利率难以抑制银行业吸纳压力上升。此时,一味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能难以实现带动银行业债务成本同步下降的目标。进而可能导致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减弱,进一步提高其债务成本,从而推高贷款利率。或阻碍贷款利率下行趋势。这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降。

3、实体经济刚刚起步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银行要充分发挥利润多的优势,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把利润转移到实体经济。” 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以降低银行有息负债成本率的观点,显然与报告的方向不符。因为银行业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通常会导致银行业利差收窄,导致银行业将部分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向似乎相反。在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能进一步扩大利差,使本已丰厚的银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将同幅度下调,银行利差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仍将维持原有水平,银行难以实现惠及实体经济的目标;只有当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存款利率时,才可能有助于银行业惠及实体经济。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贷款基准利率LPR的下调幅度有限。自2019年以来,LPR虽多次下调,但一年期LPR实际仅下调26个基点;另外,三分之二的存量贷款没有参考LPR,在实际执行中被打了折扣;降息26个基点的效果应该不会超过降息0.25%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银行让利给实体经济的目标就远没有实现。是否有必要在此时仓促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利润回馈实体经济的目标远未实现。是否有必要在此时仓促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利润回馈实体经济的目标远未实现。是否有必要在此时仓促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银行业较高的盈利水平和拨备水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体经济。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呈上升趋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当前银行业净息差由2017年一季度的2.03上升至2019年四季度的2.20。随着净息差的扩大,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大幅增长。2019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9932亿元,同比增长8.91%。相比之下,工业企业利润下滑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规模以上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6年同比增长8.6%,2017年同比增长4.2%,2018年同比增长-11.4%。2019年数据尚未完成,但可以判断大概率会保持负增长。一正一负之间,银行业利润占比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我国47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63万亿元,约占同期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4.05%,但市值占比仅为17.05%。但可以判断大概率会保持负增长。一正一负之间,银行业利润占比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我国47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63万亿元,约占同期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4.05%,但市值占比仅为17.05%。但可以判断大概率会保持负增长。一正一负之间,银行业利润占比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我国47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63万亿元,约占同期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44.05%,但市值占比仅为17.05%。

虽然利润大幅增长,但银行业已拨备高额贷款准备金。2019年末,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186.08%,高于银保监会120%-150%的监管要求36个百分点,约为870.76%亿元。可见,银行业不仅盈利水平较高,而且拨备充足,不良率处于合理水平,较为稳定。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业不能只让利给实体经济,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货币政策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

为更好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严峻挑战,需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有必要采取“宽”结合钱+重结构+降价”。当前,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高宏观杠杆率不允许也不应搞“放水”。下一阶段,在流动性继续合理充裕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重心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和价格。即继续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重灾区和薄弱环节,通过下调政策工具利率来压低信贷利率,使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更适度、更有效。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是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需谨慎。从应对疫情、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来看,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应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之一。但如前所述,存款基准利率的随意下调可能会加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弱、存贷增速差距拉大的问题,进而削弱行业信贷能力,促进银行业发展。市场信贷利率上升,不利于实体经济。; 在CPI处于高位时,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可能会加剧负利率局面,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

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现阶段降低融资成本更有效的方法是全面或结构性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强其信贷能力;它还可以帮助银行稳定利差并降低信贷定价;尤其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改善中小银行的处境,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都有好处。建议择机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小银行降准0.5至1个百分点,降准力度有针对性的降准幅度可能更大。

三是多措并举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进一步灵活运用逆回购、MLF、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投放工具,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在低位,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银行信贷能力,降低水平信贷定价;精准支持中小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消费行业和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是加大监管政策容忍度,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设定增长目标。建议通过监管政策的相应调整,提高对中小银行资本金和不良率的容忍度,同时引导和促进银行适度下调盈利预期,给予给实体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监管部门可牵头组织研究银行业可承受的利润让步幅度和方式,有效推动银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

五是坚持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稳步推进,但不能止步不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必须看到,存款基准利率制度对银行业、金融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慎重推进。未来要更加关注市场化供求关系对存款利率的影响,逐步市场化改革存款基准利率,使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下降。负债将逐步由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工具决定。(作者连平为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致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邓志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