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3 16:53:5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个人养老账户千呼万唤难出来?养老目标基金遇瓶颈

 2019年10月21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证监会最近优化了公募基金产品分类注册以及流程,意在鼓励引导主动投资管理和中长期投资。

  作为中长期投资的典型代表,养老目标基金正“跃跃欲试”,却“不得其法”。沪上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募基金纳入个税递延商业养老金范围,目前看来算是“板上钉钉”,那么养老账户何时推出,就成为关键。

  某行内资深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个人养老账户已搭建完毕,正在测试当中。

  个人养老账户设计至关重要

  相比个税递延政策,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账户的搭建和设计则更为重要,包含“默认、预设”制度、投资限额和监管本位等工作的推进。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最成功的模板,应该是的个人退休账户(IRA)。其最大特点和优势有三个:一是为没有被第二支柱养老金覆盖的劳工,提供“税优”养老储蓄的机会;二是打通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的通道,全面对口接收第二支柱各类养老金计划的转账;三是小雇主也可以为雇员创设企业版IRA并主动参与缴费。这一切都是IRA能够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董登新认为,从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来讲,随着保险版、银行版、基金版、券商版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推出,必须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统一、通用的个人账户,这有利于建立将来与第二支柱无缝对接的转账机制,从而打通第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账户。

  从国外经验看,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401k计划(养老第二支柱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政府意识到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现行现付的养老体系难以为继,于是开始推广第二和第三支柱。但初期参与率也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员工需要自己填表选择,流程复杂。

  但“默认、预设”制度改变了这种状况。李少杰提到,2006年颁布养老金保护法案,鼓励企业雇主发起401k自动注册机制,允许雇主为养老金计划提供适当的默认投资选择,这样参与率显著提升。因为人都很懒,以前是懒得填表参与,后来是懒得填表取消。

  “政策能做的其实更多,”他进一步补充,比如的养老目标基金,或者强基金,如果个人选择,可能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投资养老,因为养老在当下不是最急迫的,所以设置为默认系统。401K有两层默认,第一,设置员工参与401K;第二,企业默认选择产品,最早默认的产品多数为货币型基金,多数人对货币基金熟悉,但其实养老的钱如何做投资,需要看年龄。对于偏年轻的人群,是不应该投资货币基金的。

  就强积金来看,没有第二层默认,因为开账户时一定要填表格,表格上选买什么产品。李少杰表示,有一揽子养老金产品。只有经过强积金局审批后的产品,才能进入选择范畴。强积金局审批产品的目的,并不是选投资策略,而是确认参与到这个业务的公司,有很好的经营能力和投资能力,或者有很好的声誉,“但不是说强积金局帮你选产品。”

  除了“默认、预设”制度,投资限额也成为关键。北京某公募基金研究人员A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保险试点最高投资限额1000元,实际上对中高收入者吸引力十分有限,但究竟多少钱更合适,需要精算部门再测算,至少现在从试点来看,“吸引力是明显不够的。”

  并且目前仅是针对保险试点来看,另有一位北京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B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如果将来上线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总限额为1000元的话,预计吸引力“更弱”。

  另外,某公募FOF研究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个人养老账户的工作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协调。其一,涉及个税递延,税务局要参与其中;其二,工资账户在银行,银行和税务的系统需要对接;其三,养老基金的投资账户,需要和银行及税务对接,所发行的养老产品,需要中央登记公司做登记结算,至少是四个部门。账户的设计方面,至少需要四部门协调。而银行也不是一家银行,至少工农中建都要参与,而每家银行系统也不太一样。

  董登新认为,第三支柱养老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保险、银行、基金、券商几个序列,统一到共享的个人账户。总税优不能超过单个品种的年度额度,额度固定。为了制度的公平与统一,个税递延的养老目标基金也应与个税递延的商业养老保险保持一致的缴费限额与税优力度。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制度储备方面还不完全到位,涉及产品资金的打通。分业监管有本位利益,比如保险版的产品都还没怎么展开,又搞个基金版,无论是客户,还是税优额度,先发优势都十分重要。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

  养老基银行信息港资者教育刻不容缓

  除了个人养老账户的搭建与设计,投资者教育也刻不容缓。

  在富达国际同蚂蚁财富发布的《2019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李少杰提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养老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第一,是意识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对养老关注不多;第二,就算年轻人知道养老的重要,但没有急迫性,在他们生活里,有诸如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此类更重要的事情,或者更重要的消费去做。第三,养老知识不足,比如对养老产品不了解,或者对自己的养老储备并不了解。

  董登新认为,从投资者教育来看,应把养老储蓄纳入到国民教育的范围。一方面通过国民教育,改变国民的家庭理财习惯,让他们能够把养老储蓄作为家庭理财中非常重要的投入。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大力开发出满足家庭养老储蓄,或者长期股权投资需求的产品。

  上述沪上公募基金人士也提到,养老的核心不只是养老,而是在投资者年轻的时候,有能力做更长时间周期的投资。对投资者来讲,养老产品也并不只是为了养老,而应当作一生的财务规划,年轻人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做高风险配置,通过时间杠杆和复利的力量,到年老时获得高回报。“每一天日渐老去,你就少了这一天的操作机会。”

  他提到,如果随便在街上拉一个人问养老基金,他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低风险的,或者就是保险。但对于养老产品来讲,养老不只是保险,更不应该只当作保险。养老追求的核心不是追求低风险,而是追求适当风险,不同的人,风险收益率是不一样的。

  李少杰也提到,客观来讲,中国市场上有一个普遍情况就是比较短视。养老是一个长线业务,比如目标日期基金,尽管1年后能赎回,但实际上,它期待的是20年甚至30年以后的业绩。国内普遍的风气是,每个月每个季度都去看业绩,“但养老的产品,不应该以这把尺子来衡量它做得好不好。”

  他进一步举例指出,比如你在30岁的时候开始投资,月收入5000元,如果把每个月1%的收入拿出做养老投资,每周大概15元,还不到一杯咖啡的花费。当你退休的时候,按照7%的收益,你会多出将近75000元。如果把储蓄率从1%提到5%,意味每周储蓄71元,相当于少看一场电影,但当你退休的时候,每周的71元会变成将近40万元。

  在李少杰看来,参与不在于大小。“我们更希望投资者能够从小的层面来参与,从少喝一杯咖啡开始,当你开始往这个方向走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得更多,养老的储备会越来越充足。”

  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C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关于投资者教育,需要整个行业整合起来,仅靠一家公司力量十分弱小,也很难推动,需要全行业重视,真正把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者教育当作未来发展的关键。

  养老产品靠业绩说话

  无论是否有政策支持,养老业务想稳定向前发展,业绩是关键。

  华东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养老的产品收益表现稳健,客户的体验感比较好,公募基金自身争气,再加上监管部门一起努力,各自去做自己能够做的,才能真正影响市场。

  董登新提到,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受阻的前提下,有必要优先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目前,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是个人养老金产品单一,投资者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二是现有的个人养老金产品要用实力说话,也就是要用“长期投资绩效”来吸引投资者主动参与养老储蓄计划。想大力发展个税递延的养老目标基金,就必须大力提升股票基金的投资与管理能力。因为只有股票基金才能让个人养老金产品赢得较高的长期投资绩效,才能吸引更广泛的投资者主动参与。

  他补充,对于基金公司来讲,有两个更重要和更急迫的事情要做,一是养老储蓄的国民教育,基金公司必须要亲力亲为,把自己的产品宣传,置于到投资者交易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另外基金公司要吸引和留住一流的基金经理。养老目标基金需要足够的人才储备,不管是国外引进的还是自己培养,这种人才储备是为股票基金做配资管理,提供主动管理,这是目前公募基金最短缺的。怎么样把股票基金做大做强,吸引客户,用实力说话,收益是最重要的数据。

  上述公募FOF研究人员认为,第一是政策支持,第二是现有产品要把业绩表现出来。基金行业本身就是用业绩说话,脱离业绩来讲养老产品的优势,只会被认为是一个“大忽悠”。

  养老目标基金中,股票投资能力十分重要。董登新提到,股票基金在欧家都被看作是公募基金真正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公募基金的标杆。一个国家股票基金的强弱,基本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公募基金的发达程度。像,股票基金占整个公募基金比重高达55%,我们国家公募基金,只占7%—8%,所以十分弱势。这也从另外层面反映,公募基金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不如人意。但公募基金的投资能力、投资绩效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基金经理或人才,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环境。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