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8 15:09:1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任重道远:发行量上升占比仅3.16%

  资管新规、银行理财管理办法、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2018年银行理财的核心词是转型。从资管新规到理财子公司规范,为后续理财业务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净值化转型。

  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这一条规定直接宣告了此前银行理财常年采用的预期收益率形式不再合规,过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

  从2017年11月公开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18年9月28日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这10个月的时间里,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呢?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上升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私人财富的不断累积。同时,资管行业蓬勃发展,作为资管行业重要一环的银行理财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资管新规落地以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成定局,各银行纷纷展开传统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探索。

  从2017年11月公开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18年9月28日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人们不禁要问,这10个月的时间里,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

  据融360不完全统计,2018年上半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4月末资管新规发布以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有明显的增长,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总量依然偏少。5月份和6月份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月份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为171款,较1月份增长158%。但是6月份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仅为1.51%,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仍占发行量的绝大部分,银行理财净值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记者梳理融360统计发现,2018年7月、8月、9月、10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181款、245款、175款、295款,分别占总发行量的1.60%、2.06%、1.67%、3.16%。其中,9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较8月有所减少,环比减少28.57%。

  由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10月末,虽然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发行量占比仍然处于较低比例。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仅占总理财发行量的3.16%,虽占总量比例仍然较低,但该比例较上月翻了近一倍。可见,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在加速,预计未来净值型产品发行量仍会继续增加。

  融360分析师杨慧敏认为,一方面投资者对于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较低,从习惯购买预期收益型的投资者思维转变成“自负盈亏”的思维,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银行对净值型产品的设计以及投资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银行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建设。

  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仍然是过渡期内的主力。根据天风证券(6.230, 0.08, 1.30%)梳理,截至2018年9月24日,银行业存续和在售的个人理财产品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数量占比高达89.52%。然而从近10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情况来看,净值型产品的数量并没有很大的起色。

  天风证券分析师廖志明指出,净值型产品发行没有太大起色,可能是客户接受度不够,募集效果不佳,银行为了保住现有规模,只好继续发预期收益型产品;也可能是银行认为从预期收益型集中转向净值型问题不大,现在先用预期收益型产品稳定地挣利差,等到2020年底再转也不迟。这两种情况可能是分化的,有的银行因为净值型产品发行历史较长,净值表现较好,其转换时客群流失风险就小,而有的银行之前做的净值型产品很少,没有历史参照和良好的口碑,客户接受度或较低。

  ●预期收益型理财何去何从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咨询理财经理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到底投资的标的是什么时,大部分理财经理都会含糊其词。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一再强调,推荐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是保本保息的,风险是很低的。

  普益标准分析员魏骥遥指出,过去市场上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为预期收益型,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出于增加客户黏性和维护自身声誉考虑,在产品发生亏损时,会按照既定预期收益率兑付收益,“刚性兑付”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预期收益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像一个黑箱,投资者几乎无法得知自己购买理财产品所对应的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这种模式对于理财买卖双方乃至金融市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隐患。

  除此之外,从银行发展来看,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对银行长远发展有诸多不利。魏骥遥表示,首先,在负债成本与投资收益难以平衡的情况下,在受到刚性兑付的压力时,银行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标的,这样一来会导致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下滑,产品吸引力下降。其次,兑付压力导致银行投资风险逐渐累积,期限错配、收益倒挂现象日趋严重,银行所承担的错配风险激增。最后,预期收益产品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使得银行在投资时更为谨慎,资产端可选投向减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突出,行业竞争从投资能力竞争转向了产品定价竞争,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选择发行净值型产品既能顺应监管要求,又能缓解自身投资风险,提升产品差异化程度,丰富产品线,从而突破发展瓶颈。同时,净值型产品对于发行能力的需求将倒逼银行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为长期良性发展积累力量。

  2020年底后,预期收益型产品彻底停止发行。过渡期内,对于银行来说,面临过渡期内要不要继续发预期收益型产品,配置2020年底前到期的非标资产。

  那么银行该如何选择,提早转型还是到2020年底再转型呢?过渡期内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仍然可以发行,但是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度将可能直接影响2020年后理财市场格局。

  “不保本是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政策已经下来了”,一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银保监会已经发文了,我们也收到了,说要在2020年的年底不再有保本保息。同时,银行如何加快步伐走,做一个整体的改变,比如保本不再有了,银行会受到奖励。所以不是要等到2020年底,银行可能2020年初,或者2019年底就可能会完成整改。”

  对于国有大行或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理财产品提前净值化转型已经箭在弦上,对于大部分投研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来说,该如何选择。

  在控制损失的前提下,净值化转型,还是越早越好。廖志明指出,倘若客户对净值型产品接受度底,那么如果到2020年底前还留有大量客户在预期收益型产品里,这时再发净值型产品承接,就会面临客户的再选择,客户可能转向历史管理水平较好,有足够长的优秀净值记录的他行产品了。对这一类银行来说,过渡期最佳策略就是加快净值化转型,尽量彻底地用净值型置换预期收益型,2020年底存量的预期收益型产品越少,客群流失效应越小。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资金运营中心主任张铭富告诉记者,早转型可以早增加观念更新的投资者黏性,大行在资产管理的能力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比中小银行有竞争优势,但中小银行也可以根据投资者偏好深耕有特色的理财产品细分市场。

  当然,银行理财产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净值化转型的。净值化产品竞争力本质上说是对银行产品开发、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等全方面能力的考验。

  ●引导投资者改变理财观念

  净值化理财产品将会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将成为主流,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及早接触该类产品有助于投资者提升理财意识。

  张铭富告诉记者,在资管新规要求的过渡期内,净值型理财产品会逐渐增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投资者教育亟待提高,改变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固定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影响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二是银行资产管理的水平。投研团队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要保证理财产品的净值稳定,需要投研团队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追求收益与控制价格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目前,影响净值型产品最主要的还是投资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与预期收益产品不同,净值型产品能帮助投资者更清晰了解产品资产变化情况和风险状态。当然,投资人习惯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逐步引导投资者改变投资习惯、提升理财意识才是关键。

  过去,客户在预期收益型产品选择中,在意的是收益如何、是否保本、银行信誉等因素。而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尤其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从成立以来的成绩一目了然,投资人可以从历史业绩来判断。

  投资人除了需要培养新的投资习惯外,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净值型产品。

  魏骥遥表示,面对净值化理财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在选择净值型产品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投资者应挑选具有较好投资管理能力的银行发行和管理的产品,除国有行外,如江苏银行(5.970, 0.07,1.19%)等理财业务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产品收益管理能力较强,收益水平高,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其次,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管理需求,选择风险等级和产品周期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的产品,切勿被一时的高收益蒙蔽;最后,在购买净值型产品后,投资者应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同时防范风险。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