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7 09:12:51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明日之子2》第9期:我们为舞台改变,还是我们来改变舞台?

  《明日之子2》第9期,节目的主题是选手7进5求生战,直播期第一次一场有两位选手离开,事关“求生”,现场自然刺激,但节目并非完全固定在“竞赛”语境中突显互相争斗的氛围。在紧张的推进过程里,也存在明显的缓冲点。排位赛环节,蔡维泽登场演唱前进行选手互答,当被问及“风格单一”的问题时。这位酷型少年的回答是:

  “我们到底是要为舞台改变,还是,我们来改变舞台?”
 
  这回答足够让观众瞬刻忘却赛事的火热,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在我看来,这句并不是疑问,这是标准的设问。按照蔡维泽在节目里的表现,答案已然清晰,当然是,我们来改变舞台。
 
  来到这个时间节点,节目的调性得以升华。这不再只是专注输赢成败的普通比赛,此前进行的残酷淘汰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也在再次引导大众思考音乐的本质。这档音乐偶像节目在窒息的比赛过程里也存在着有缓冲作用的思考时刻。从这个角度来讲,《明日之子2》从来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偶像节目,它明显试图在探讨音乐的流行方式。
 
  属于第9期节目的重要时间点来自蔡维泽,他是触发“改变舞台”思考的最佳人选。无他,这位少年以实际行动在诠释“不改变”以及“改变”,不改变的是自我,改变的是舞台。正如吴青峰所言,他不需要为了任何媚俗的理由而改变。
 
  经过吴青峰的解读,我们明白所谓“舞台”其实不仅指节目里的舞台,其背后还存在延展深意,“舞台”可以指向观众以及市场。所以这个思考的本质即是,作为歌手,要勇敢做改变舞台,进而改变观众甚至是市场的那位。
 
  蔡维泽改变舞台的决心相当强烈,正如他后来在节目里采访时所讲:我们一定是来改变舞台的,来颠覆新的音乐审美的,新的对于偶像的定义的,这才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而并不是说我们来这里变成一样的传统偶像,那来参加《明日之子》的目的反而就没有了。
 
  “带领、冲撞、正流行”,节目的宗旨在蔡维泽这里得到彻底贯彻。
 
  2
 
  改变看起来似乎很难,一个人,要改变一个舞台,一群人,甚至,一个市场,哪来的能量?其实也不难,节目里的就坐着成功的三位,他们就是李宇春、吴青峰、华晨宇。三位星推官,正是从改变舞台开始最终达成改变观众、市场的“Mission impossible”。
 
  重点是从改变舞台开始,步步进阶。我私以为,当三位看到节目中具备相同能量的选手时,他们必定是格外欣喜跟激动。本期节目里,明显出现“改变舞台”能量的选手包括蔡维泽、文兆杰、张洢豪、田燚。
 
  在各位身上可以总结出具备“改变舞台”潜能的歌手的特质。
 
  首先,创新型原创力。这点讲的是,要有常规的原创能力,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因为单纯停留在学习、模仿阶段的原创不足够带来改变。本期节目出现三首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分别是蔡维泽跟文兆杰合作的《给点掌声》,张洢豪的《叶问》,以及蔡维泽的《5:10a.m.》。这三首歌曲符合创新型原创力的标准,各自带来新鲜东西。
 
  ​《给点掌声》,是中式摇滚的范式,即摇滚乐配搭民族音乐元素。当然,并不只是风格整合这么简单。其中的创新点包括但不仅限于,其一,突破流行歌曲的段落设置。主歌跟副歌的程式不是这首歌曲的重点,两位选手完成的更多是布鲁斯以及爵士等音乐中常出现的“Call and response”,蔡维泽跟文兆杰进行实时互动的对话,让这首歌曲不再局限于歌曲,更接近于一次即兴的现场创作。其二,区别于流行方式的唱法。为适配风格,两位的唱法大不同。文兆杰的选择贴近曲艺化处理,蔡维泽的发声方式是自他专属的低语模式跟嘶吼模式间切换。由此,这首歌曲的人声听感倾向于高度压缩紧绷,相对于常规流行的人声,这已然是“异类”效果。
 
  即便只是基于这两点,《给点掌声》就足够改变舞台,影响到观众的审美趣味。文兆杰讲,有必要在舞台上留下一些东西。他做到了。即便最终淘汰,他也值得尊重。
 
  《叶问》,这首让李宇春大肆赞美的歌曲,确实突显出彩的原创力。风格层面是最大亮点,处理基本逻辑是结合爵士跟布鲁斯两种音乐形态的元素。整体架构于布鲁斯,具备这种乐风最典型的吉他主导,同时,由于加入中式乐器,从配置上有达成爵士乐中Big band的效果,乐器表现力更为充沛,表演过程里张洢豪完成跟乐队成员的互动堪称即兴精髓。
 
  ​同时,由于中式元素的加入,这段现场演出实质上也达成了中西结合的目的。现场张洢豪在舞台上用吉他跟中阮以及大鼓完成互动,形式上这是两种乐器的对话,本质上则是两种音乐文化的对话。这种处理已然让这段演出超越单纯表演的局限,进而上升到文化对撞的高度。跟《给点掌声》相同,这是从风格、格式、表达等多方面都区别于常规流行音乐的作品,《叶问》同样达到改变“明日之子”舞台的效果。
 
  《5:10a.m.》,属于蔡维泽高度风格化的原创,在现场虽然属于“声压”偏弱的作品,但却具备可观的镇场效果。核心在于,这首歌曲利用Ambient Music的创作逻辑大打造出强势氛围感,神秘、浮荡、异类,诸如这些具备感染力的气息贯穿始终。其中创新点在于,蔡维泽将人声跟音乐进行完美贴合,请注意体味,他的每句演唱都完美贴合旋律线并且跟音乐氛围高度融合。相比于将人声置于绝对中心位置的流行歌曲,蔡维泽在《5:10a.m.》里的处理突显出讲究。
 
  同样讲究的还有舞台设计,为配合歌曲表达,舞台整体布置成“跟自己对话”的效果,从坐在沙发上沉思低语,到面对影子审视自我,蔡维泽完成演唱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跟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这种设计除却更好地表达歌主题,也是为舞台带来全新的体验,对于音乐,对于演唱,都有了新鲜的认知。
 
  3
 
  其次,专属辨识度。所谓辨识度直观就是与众不同的点,“明日之子”其实是一档养成类节目,帮助选手逐步养成专属特色,来到第9期节目,明显能够感觉到选手们都在自我型格建设方面有不同程度提升,邓典、斯外戈、蔡维泽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当然,节目,辨识度最为突显的当属蔡维泽。他的辨识度已经超越初级的“特色”,达到“体系”的高度,华晨宇所点评的,他将演唱融入到了歌曲里,讲的就是“体系”。
 
  笼统讲,体系是创作跟演唱的相互配合。蔡维泽的创作通常是兼具现实的撕裂感以及虚幻的缥缈感,由此,演唱的具体处理也适配这种交错层次。或许以常规唱功的标准衡量,蔡维泽的演唱并不能算绝对科学,但置于他的创作里,一切又都是对的。本期节目,他奉献出《5:10a.m.》,这首歌曲的基调就是Ambient Music,并且内容事关日常的所感所想,有种亦真亦幻、虚实融合的氛围。所以蔡维泽的发声选择是将声带整体置于重机能状态并加入假声成分,输出介于日常说话跟梦语间的人声效果。对于这首歌曲,只有这种演唱才是最合适的。
 
  所以,即便如上文提及的,《5:10a.m.》并不属于强势的舞台型作品,但具备足够的镇场能力。蔡维泽能够成功将听者拉近歌曲的音场中,让各位感知他的表达以及审美。
 
  蔡维泽的专属辨识度正是依靠表达跟审美支撑,这是他“改变舞台”的主要能量来源。
 
  4
 
  最后,实验、探索精神。本期节目,合作赛环节田燚跟华晨宇搭档演唱《国王与乞丐》,排位赛环节演唱《鱼》,这两首都是带着明显摇滚味道的歌曲。对于此前多是选择偏Ballad的田燚而言,此番算是全新尝试。从舞台表现来看,田燚展示出足够的适应能力,对于摇滚的诠释颇有自己的味道。
 
  相比于舞台效果,更重要的在于,田燚表现出实验、探索的精神,选择脱离舒适区,进行非常态的试探。这其中的逻辑在于,改变舞台从冒险开始。
 
  关键点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冒险。尝试新鲜风格并不是要放弃自我辨识度,而是用自己的“体系”来对新风格进行诠释。正如田燚,无论是跟华晨宇配搭还是独唱,在摇滚的语境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有风格,他的声线中有纯粹的精致以及金属线般的穿透力,这种质感是区别于粗线条的摇滚。并且,他的表达是趋向于细腻化的,这点在跟华晨宇合作时最为明显。在“前辈”面前,声压有不及,但在表达方面,田燚有自己的主张,跟华晨宇形成良性的层次感。
 
  而在田燚进行尝试时,华晨宇提供了格外的帮助。在《国王与乞丐》里,华晨宇专门为田燚重写了一段主歌旋律,是为更适合后者进行演绎。这种帮助是来自前辈的福利,其实也是来自“同类人”心心相惜。作为富有探索精神的歌手华晨宇明确知道在这过程里会遭遇的困难跟压力,所以,他会尽可能为田燚“铺路”。
 
  所以,本期节目两次演唱,田燚都成功改变舞台,让观众在不同的风格里见证到真正的田燚。
 
  ​同样具备探索精神的还有邓典。这位选手,拥有非常厚实的演唱功底,所以他有资本在各种风格间进行跨界,不过本期节目,他展示出演唱之外的突破,跟斯外戈共同演绎《All About That Bass》,这种唱跳型演出,并不属于邓典的常规操作。但经过刻苦练习跟调整,他明显能够驾驭住跳的部分。他选择的方式是用唱来带动跳,这首歌曲的风格偏“doo-wop”,一种非常讲求节奏感的音乐。邓典依靠优质的乐感将唱跟跳结合,可以清晰看到,他所有肢体动作都跟演唱合拍。从这个角度来讲,此番邓典的跳有种跟随音乐的灵性,这,恰好跟“doo-wop”音乐源自街头的精髓想吻合。
 
  这个舞台上,诸多选手都表现出足够的,实验、探索的精神。并且,关键在于从不会跑偏,穿梭于各种风格间,始终保持着专属的辨识度。这已然达到成熟音乐人的素养,即,驾驭风格,而不是,被风格驾驭。
 
  《明日之子2》见证着选手们逐步向成熟音乐人进阶,并为选手们提供成长的环境,节目极度开放的姿态以及星推官高度信任跟专业指导都是他们自由成长的有利条件。未来他们是否能够成功改变观众、市场还不确定,但至少在节目里,他们可以勇敢去改变这里的舞台。​​​​

另一视角

换一换